近日,《2015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有91%的2014屆高職畢業生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且近4年來這一比例呈總體上升趨勢。有52%的高職畢業生家庭背景為“農民與農民工”且近4年來該比例呈現總體上升趨勢。(《中國青年報》8月10日)
對於這些數據,《報告》編制者稱,高職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創造了“上大學”的機會,在促進教育公平這一國家基本教育政策落實方面作出了較大貢獻。從積極角度看,確實如此。如果沒有高職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可能在2014年達到37.5%﹔但是,還要看到另一面,即我國學生的升學機會,還受家庭背景的嚴重影響,父母沒有高等教育學歷、為農民或農民工的學生,在高考競爭中,與城市家庭、父母有高等教育學歷者相比,處於相對弱勢。根據以上數據,高職畢業生中,隻有9%來自父母或其他長輩是大學生的家庭。
如何讓農民子女,家庭教育背景相對較差的學生,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具體有三種思路。
一是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讓農村孩子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給農民工隨遷子女創造同城求學環境,這是從教育的均衡發展著手,促進教育公平。我國已經在這方面採取具體措施,但任重道遠。
二是適當補償農村生的高考公平。從2012年起,國家推出扶貧定向招生計劃,增加對貧困地區的招生名額,以增加貧困地區學生進重點大學的機會,此后,各省也推出各自的省屬本科院校的農村生專項計劃,面向農村生招生。這些措施,一定程度補償了農村生上重點大學和省屬本科院校的機會。但是,這樣的補償,無法改變一個基本事實,即:貧困家庭學生、農村生的很大比例,隻能進高職院校求學。
為此,需要有另一個思路來面對這一問題:應該切實提高高職的地位、辦學質量和教育回報率,讓高職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有一樣的地位,而不是低人一等,同時,高職院校應辦出特色,以此讓貧困家庭學生、農村生學有所成,通過高職教育,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由於高職教育的地位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還是比普通教育低人一等,縱使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還要高於本科院校,主動選擇高職的學生還是不多,在一些地方,還出現隻有考上二本(甚至一本院校)才算考上大學的“新大學觀”,考上高職,並不被認可為考上大學。
提高高職的地位,關鍵在於對教育管理體系和人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首先要取消一系列涉嫌歧視職業教育的教育政策、制度,以教育類型而不是教育層次去發展職業教育,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去年頒布的國家高考改革實施意見,已明確要取消高考錄取批次,這是促進各類教育、學校平等競爭的重要舉措,但還應進一步取消各類行政計劃、工程,包括985工程、211工程,淡化學校的身份標簽﹔其次,要在人才評價中,消除唯學歷論,建立基於能力的人才評價體系,這要求國家公務員招錄和國有企業招聘,率先做出示范,不能脫離崗位實際,一味提出高學歷的要求,對於一些技術崗位,完全可以面向中職、高職畢業生招錄。如此,才能給高職學生平等的發展空間,也才能通過發展高職,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