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心理專家談中式教育 違背天性的紀律不是好紀律

2015年08月11日08:3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違背天性的紀律不是好紀律

  5個來自中國的中學教師最近很火,因為他們在遙遠的英國遭遇了50名正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中國-英國,教-學生,大人-孩子,不管哪一組身份都注定了火花四射的勁爆故事。

  當然,英國BBC也這麼認為。

  當地時間8月4日晚,BBC播出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講述了5名中國教師按照純中國式的教學方式,教英國學生學習數學、科學、體育等課程。一個月后,這些學生將和由英國教師授課的學生一起考試,一決高下。三集紀錄片目前隻播出了第一集,就引發輿論的普遍關注,片中的中國教師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英國學生也頗有怨言。

  而留給中國觀眾的問題,並不僅僅是英國的孩子是否足夠堅強。我們更多思考的是,中國的教育是不是足夠“堅強”?中國孩子的成長需要怎樣的教育?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博士汪冰。

  紀律往往是為了滿足單向傳遞

  中國的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你怎麼這麼不乖”“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這意味著,聽話、服從是中國式好孩子的標准,尊敬師長也就成了一切校園生活的前提。所以,當5名中國的中學教師來到英國學校,發現“學生對教師的敬畏”並不是天然法則時,他們的內心最初是有些崩潰的。

  汪冰覺得,這其實有關文化差異,並不關乎對錯。“在一個強調集體主義的文化裡,重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強調個性的文化裡,重要的是保存自我。”他認為,除了這個前提,紀律本身也有值得探討之處。

  上課隨意講話、不聽教師講課,甚至是在課堂上化妝,有媒體報道說,“這是英國學生給中國式教育上了一課。”在汪冰看來,“老師說話的時候學生不要說話”與“學生能不能說話”,是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果紀律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那就是好的紀律﹔而如果紀律是為了讓老師省事,從而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就不是好的紀律”。

  在中國,大部分學校是大班教育,紀律能保証課堂的安靜、安全,使50多個學生都能在教室裡有效率地學習。汪冰說:“如果50個人亂成一團,教師和學生都是受害者。而BBC片中實驗的不合理之處,是讓習慣了小班教育的英國孩子突然進入大班,這對中國教師是不公平的。”

  “但紀律是有限度的,過度強調紀律,會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而且紀律往往是為了滿足單向傳遞,時間久了,學生的思維會有惰性——聽老師說就夠了,不需要參與。這就是中國學生不太愛發言的原因。”汪冰解釋,單向的教學方式,在人多、時間緊、任務重的時候,會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成績,但不容易“走心”。紀錄片中也提到,學生們好像都明白了,但一下課就都全忘了。

  “在教育領域,參與性的記憶是最牢固的。”汪冰認為,雙向的教育方式至少有3個優勢:一是學生不容易疲勞,不懂可以隨時停下來討論﹔二是師生之間更加平等,有討論的意願﹔三是學生的提問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這是單向的教育方式永遠無法做到的。“就像談戀愛,沒有人願意和隻會自說自話的人交往。需要交流,才能互相理解”。

  汪冰說,如果換做5個英國教師來中國上課,他們大概會痛苦於“在人群中叫喊卻無人應和”,鼓勵了半天也不見得有人願意說話﹔而學生的苦惱很可能是,學了一天,什麼硬貨都沒學到,就顧著跟大家聊天了。“但隻要願意給中國孩子時間和機會,都會慢慢變化,00后就比80后開放多了。”汪冰說。

  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

  紀錄片中,一個男孩體育不佳,跑1000米對他來說簡直是個噩夢。但他在解中國的益智玩具九連環上天賦異稟,全班同學都樂於向他請教。

  汪冰說,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教師注重“因材施教”。比如,對閱讀障礙的孩子會更多使用聽覺的教材,課外也會給予特別輔導。“如果班上隻有十幾個孩子,我們就有機會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優勢。但是在目前中國的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都是在同一個班級、用同一套教材、施行同樣的教學節奏。當那麼多孩子在一起,我們隻能取最大公約數”。

  但是,汪冰提醒,如果一個孩子被教師評判為“高考要考的科目都不行,你學其他的有什麼用”,那孩子可能會採用自毀的方式徹底放棄自己——我就不學了。“因此,即便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如果他能從一些與考試科目無關的事情上找到自信,就不太容易放棄學校的學習”。

  汪冰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男生特別喜歡打網球,但因為學習不好,父親就不再讓他打球了。然而,不再打球的孩子不僅學習依然不好,自信心也特別受挫,和家長的關系開始對立。父親為了修復關系,請了教練繼續教兒子打網球。漸漸地,父親發現,孩子在打球的時候特別能吃苦,就贊美兒子:“你練那麼長時間也不累,面對困難那麼勇敢,在學習上也應該能做得更好啊。”故事並不是心靈雞湯,孩子最終也沒有成為“網球高手+學霸”,如果他學會了把打網球的經驗遷移到了學習上,父子關系也得到重建。

  “如果幫助孩子找到自信,在他未來面對人生困難的時候也會更加勇敢。”汪冰說,“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全是困難,除了困難還有其他愉悅,他才會更願意去解決這些困難。”

  節制和規則是中國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覺得,BBC之所以拍攝這部紀錄片,是因為他們意識到英國的教育有一部分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紀錄片開頭所說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報告指出,截至2012年,中國上海中學生的數學、閱讀、科學能力均為世界第一,而英國學生的排名則大概在20名開外”。

  為了表現“純中國式教學”,英國學生被要求穿上了連中國學生自己都吐槽過無數次的“像降落傘一樣”的校服。平日裡做算術都仰仗計算器的學生,要在一堂課內學會三角函數。一個小姑娘嘟囔:“為什麼要學,讓我們學會怎麼繳稅不就可以了”。學生每天早起做早操——據說為了訓練集體意識,“大家一起做一件正確的事”……

  一個屢次“破壞課堂紀律”的女生被老師請出了教室,一個上課愛說話的男生被老師懲罰面壁,再進行下去,似乎就差“請家長”這一招了。但英國孩子似乎並不在乎。女孩說:“如果不是考慮到我的朋友,我才不會來學校。”

  “強調紀律、強調集體,其實還是在默默傳遞一個理念:老師是對的。這會讓孩子從小覺得,誰做權威就可以任性、可以隨意制定規則。”汪冰認為,東西方教學方式沒有絕對高下,節制和規則才是現在中國教育更要突破的方面。

  汪冰提到,比如中國孩子在外留學,家長特別擔心他們吸大麻、濫交。“在一些國家的文化中,如果高中畢業還沒有性經驗,就會被嘲笑﹔男孩在大學有很多親密關系是一種自豪。但問題在於,這些國家的年輕人一旦選定了交往對象,就會比較忠誠﹔而中國孩子可能隻學了一半,沒有搞明白全部”。

  “節制和規則不應該被全部拋棄,因為孩子是一種不考慮未來的動物。他們隻想及時行樂,很少有孩子能想到為什麼讀書。如果完全不加限制,一味強調快樂,那是教育者沒有盡到一個成年人的責任。”汪冰說,“痛苦是學習的一部分。進入社會后,每個人都要靠自己,不會再允許你為所欲為。”

  有很多HR曾經跟汪冰抱怨,他們發現90后的孩子很注重自我感受,簡而言之,就是想要“活兒少、錢多、離家近”,“你如果讓我不爽,我是不會妥協的”。汪冰說:“這其實是一種缺乏職業精神的表現。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對於職業精神的教育十分匱乏,而孩子的自我解放又很徹底,抱著要被全世界點贊的心態進入職場,就十分危險。”

  汪冰說:“英國的教育方式會讓自律的孩子更加自律,因為他們嘗試過自由﹔也會讓不自律的孩子很難變得自律,分層十分明顯。只是在英國,你可以靠福利過得還不錯。”

  紀錄片第一集的結尾,中國教師開始嘗試新的管理班級的方法——選班委。這一方式的結果如何尚未可知。汪冰認為,既然班委是由孩子們自己選出的,就要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以實現同伴的示范作用、同伴之間的自我管理,從這個角度來看,是一件好事。但是,汪冰提醒:“班委只是一種形式,究竟它是幫助教師來實現某種權威的意志,還是讓學生彼此示范和影響,實現自覺、自我管理,將決定這件事的最終結果。”(蔣肖斌)

(責編:歐興榮、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