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中式教學”赴英受關注 文化碰撞 優劣各顯

2015年08月09日15:13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式教學”赴英受關注 文化碰撞 優劣各顯

英國學生在接受中式教育。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第一集節目在英倫引發熱議。紀錄片在南部漢普郡博航特中學拍攝。BBC挑選5名分別教英語、中文、數學、自然科學和體育的中國老師前往該校,與50名13至14歲的學生組成9年級“實驗班”。

一個月的中式教學中,這些學生要像中國學生一樣早晨7時到校,升國旗、做早操、打掃教室衛生、上晚自習,復制了中國中學生的校園生活。

在碰撞中反思教育

鄭佳文:英國人為何把中國老師帶進課堂呢?原因很簡單,英國學生的成績太差。2013年世界經合組織的報告中,英國學生的數學成績隻排在第26名,落后排名第一的上海學生大約3年。英國人立馬決定到中國看看,了解中國學生的高分秘密。

王希怡:中外教育優劣比拼不是第一次,肯定也不是最后一次。前幾年《時代》報道“虎媽”也激起圍繞中美教育模式孰優孰劣的全民大討論。

這些爭論我感覺很難有一個服眾結論,畢竟任何教育模式都不是完美的,中西方教育各有優劣性,全盤肯定或否定都不科學。

趙海建:盡管這是一個老話題,但這次面對面的對決很有新意。英國這幾年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而在中國,許多家長又希望孩子能接受西式教育。盡管節目還沒有播完,但已經足以讓人們對兩種教育模式進行深入的反思。由於這是BBC的節目,不知道在鏡頭選取方面有沒有立場偏向。從已播出的節目看來,“中式教育”似乎顯得過於嚴謹,缺乏變通。

鄭佳文:BBC出品的“中式教學”紀錄片不能說不帶任何歧視性的,它籠統地把一切中國因素移植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中,使得中式教學成為部分人眼中的笑柄,我認為這是不利於教學方式的交流的。

東西模式各有優勢

王希怡:我認為,兩種教學模式各有優勢。中國“灌輸式”傳統教育,在基礎知識教育方面其實有優勢﹔西方“啟發式”教育,則對人才的培養和發揮更有利。

趙海建:這次實驗之所以讓老師和學生都很抓狂,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班級制度的差異。英國推行小班教學,老師可以給學生更多個性化指導,學生上課的氛圍較活躍。而中國由於資源有限,班級人數通常很多,老師無暇給學生更多細節化教育。所以,這次50人的實驗班讓很多學生不習慣。此外,英國教學不採取一刀切的做法,隻要學習好,就可以去學習高年級課程,而中國教學對每個孩子都採取統一的標准。

鄭佳文:中國老師的教學方法遭到質疑,英國學生們抱怨老師讓他們背公式、課堂上記大量筆記。但我認為,這才是提高英國學生成績的關鍵。中國學校的教育方式,本來就是適應高考制度而生。如果不背公式、不記筆記,那估計天才學生才能在考試得高分了。

不過,我也看到,有的同學很喜歡另類的中國課程,比如中文課、扇子舞和剪紙等﹔同樣,也有學生很喜歡中式教學方式,記筆記、快速教授系統化的知識內容,快速的教學進度等,他們認為這樣學習更有效率。

文化差異使然

鄭佳文:中式教育在英國水土不服,其實一點不出乎意料,沒有哪種教育方式能和培養它的社會土壤分開。

趙海建:存在即是合理,兩種教學模式綿延至今,都是各自的社會文化使然。中國人一向重視教育,將其作為謀生和自我實現的捷徑,所謂“學而優則仕”的觀點深入人心。由此,與學習有關的行為都受到高度重視,比如尊敬老師以及遵守課堂記錄等。而西方國家文化重視個性發展,體現在教育方面就是鼓勵學生去探索而不是一味接受答案。

王希怡:對,中國千年儒家文化傳承下來,尊師重道、集體主義等觀念深入骨髓﹔西方人崇尚個性和平等,對個體的尊重被發揮到淋漓盡致。

這是不同的歷史傳承和社會文化所致,對錯優劣有時很難說清,更加不能生搬硬套。

鄭佳文:確實,這群老師將上課不准說話、尊重老師權威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規矩原汁原味搬到英國,怎麼能指望英國孩子朝夕之間接受?

具體說,在中國,我們從小就被家長教導要聽老師的話﹔中國歷史上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尊師傳統﹔因此,我們也明白為何上課說話會被老師“請”出教室。而英國學生從小被教的是挑戰權威、獨立思考那一套,他們又怎麼能理解老師的這種教育方式呢?

應該取長補短

王希怡:但是類似這次BBC的教育交流活動還是很有好處的,這種交流碰撞能讓我們不要把我們接受的教育模式當作唯一的理所當然,而是通過比較、借鑒、反思,取長補短。

趙海建:中英基礎教育各有優勢、各具特色,都有改進和提升的空間。深入切實的交流和學習,真誠活躍的雙向互動,對中英教育改革與發展都大有裨益。就像王老師說的,我們應取長補短。

王希怡:這次BBC開辦“中國實驗班”,還有之前美國《時代》周刊對中國“虎媽”的報道、前陣子英國政府“進口”中國數學教師等,我覺得從中最該學習的是外國人的“取經”意識。如果別人把“經”取走了,我們卻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不懂得看看人家有什麼長處,那麼最終落后的肯定是我們。

鄭佳文:從另一個角度說,這部紀錄片也給中國教育改革帶來又一個參考案例,相比英國式課堂,中國課堂過於嚴肅和高壓,不妨學下英國課堂的寬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趙海建:很多年前,我們就已經提出了洋為中用的說法。英國學生看起來相對散漫,沒有自主學習的欲望,但往往比中國孩子后發力量大。中國式教學也應該重視“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傳統,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重視其個性化發展。(國際問題資深編輯 三劍客 )

(責編:郝孟佳、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