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人民網獨家發布,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陳韻正,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大一學生。2006年隨父母旅居美國18個月,親歷美國中小學教育,回國后與父親合著的暢銷書《大小眼看美國》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涉足亞、非、歐、美25國,2014年夏赴美留學。
2014年8月20日,陳韻正自個兒拖著行李箱,轉了4趟航班,跨越半個地球,從中國的福州抵達美國的威廉瑪麗學院,開始了她的4年大學時光。
不過,19歲的陳韻正這可不是第一次出國門。2006年,正在讀小學的陳韻正就曾跟隨父母在美國學習生活了一年半﹔她還曾跟隨父母走過25國。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小小年紀的陳韻正得以接觸到不同的種族和文化,結交了不同膚色的朋友,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開啟了認識世界的大門,而輕鬆愉快的美式教育也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小小的她開始深思中美教育的不同。
時隔7年,陳韻正再次踏上美洲大陸,繼續她且行且思的美國之行。
被“騙”到美國
2006 年初,當時剛滿10 歲的陳韻正就隨做訪問學者的父母首次踏上美洲大陸,並在美國中部的密蘇裡州生活了一年半時間。不過那次,她是被“騙”去的。
2005 年秋,陳韻正的父親陳強收到了密蘇裡新聞學院國際交流項目辦主任Fritz Cropp博士簽發的信函,受邀當訪問學者,並允許攜家眷前往。這對於他們一家三口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國際經歷。正當陳強興奮不已的時候,10 歲的陳韻正卻鬧起了脾氣,因為她舍不得離開老師和同學們。
陳強夫妻倆一起做女兒的思想工作,告訴她,她喜歡的“迪斯尼”就在美國,那裡上學很輕鬆,放學后沒有作業,而且冬天還會下雪。
盡管陳韻正不太情願,但總算不再反對,2006年1月11日,陳韻正一家三口如期登上美利堅大陸。在這裡,陳韻正分別在哥倫比亞市Lee小學和Lange中學讀了小學五年級和初中六年級。
開始適應新生活的階段,文化震撼帶來的心理沖擊是不可避免的。陳韻正回憶那時候的美國時光說:“剛到那時語言不通,但我很快就適應了,因為美國上課比較輕鬆,內容也比較簡單。在那裡,學生在教室裡開餐廳,我們自己動手造小車。”
為了把這種由於觀念的碰撞引起的強烈感覺記錄下來,陳強、陳韻正父女倆在《海峽都市報》、《青年參考》、《雙語周刊》等多家報刊開辟專欄。
“相機壞了找老美索賠”、“開車超速被告上法庭”……如果說陳強“大眼”看到了一個美國大社會,而“教室裡居然有浴缸”、“穿著睡衣來上課”……陳韻正的“小眼”則看到了一個無比新鮮的美國小課堂,“老師發的錢能買時間”、“暑假上學給學生獎勵”、“發考卷前先發給零食”……中美的種種差異,父女倆的奇聞軼事,都成了專欄讀者們茶余飯后的新鮮事。
陳韻正的專欄文章多半是陳強和太太根據她平時回家講的發生在學校的趣事,點題讓她寫的。寫成后,陳強還要像語文老師那樣幫她修改。陳強說,之所以要求女兒堅持用中文寫作,是因為擔心她學會了英語,忘了母語,因為這種憾事在美國的華人家庭裡並不少見。
“小眼睛”受追捧
“小眼睛”陳韻正年齡雖小,但文章卻寫得條理清晰。從自己成為小留學生,到美國學校的課程怎麼設置,美國老師如何上課,再到美國的節日小孩子怎麼過,陳韻正都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將它們描寫得清楚、生動。
而面對國內許多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的潮流,陳韻正這種現身說法講述美國教育與文化的個案在國內受到廣大家長和學生的追捧。
敏感的出版商們找到了陳強,他們希望將父女倆的文章整理出書。經過比較,陳強選定了以出版新聞記者圖書著稱的新華出版社。2008年3月,《大小眼看美國》面世,試圖從兩代人的不同視角看美國。
從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園槍擊案到暗訪美國的槍支管理,從旁聽陪審團審案到採訪當地市長—陳強帶著時下困擾中國的熱點難點問題去觀察美國社會,在書中將文字的觸角盡可能地深入到美國的方方面面,告訴國人一個最真實的美國﹔而90后的女兒陳韻正,則從一個小留學生的視角,親歷美國中小學,用大量的現場上課圖片、用故事的形式告訴大家最真實的美國基礎教育,對中國教育者、學生和家長無疑具有參考價值和啟迪意義。
《中國青年報》高級記者謝湘給出評價:“大小眼看美國”之所以引人關注,因為這兩雙眼睛是“父女眼”,是60 后與90 后兩代人的聯動,他們還是“新聞眼”與“兒童眼”的互補,是理性的“觀察眼”與純真的“感性眼”的微觀掃描。兩代人從不同視角記錄了旅美經歷,展現了一個“微觀美國”。
陳強也多次特別強調:“我們記錄的是我們所看到的‘微觀美國’,充其量只是美國的一角,不可能代表美國的全貌。但是我們父女倆可以負責任地說,本書展現的正是我們‘自己內心認為真實的東西’。”
重回文化大熔爐
這些“真實的東西”給陳韻正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體會到美式教育好處的陳韻正,2007年夏天隨父母回國后,就萌生了出國留學的意願,她渴望再次到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深造。她的這一想法獲得了父親陳強的支持,“其實我也有自己的考慮。主觀上,我很早就有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想法,主要是彌補自己小時候視野不夠開闊的缺憾。客觀考慮是因為美國的大學普遍歷史比較悠久,有的名校建校時間甚至比美國建國還早。而中國的大學能稱得上‘百年老校’的並不多。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學術氛圍好,這從他們培養出那麼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即可見一斑。而且美國的大學國際化程度高,學生來自世界各國,且用英語教學。可以說,美國名校的畢業証相當於一張在全球通用的就業准証。隨著中國越來越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中國人的國際化也是大勢所趨。而且海外留學本身也是一個難得的人生經歷。”從高一開始,陳韻正就堅定地選擇了放棄中國高考,開始為赴美留學做准備。
2014年,陳韻正在經歷了兩次托福考試、三次SAT1考試、一次SAT2 考試,並撰寫多篇申請文書之后,收到了美國4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終,她選擇了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出席一場浪漫的“婚禮”
2014年8月20日,陳韻正抵達威廉瑪麗學院,與中國大學開學時熱鬧的景象不同,威廉瑪麗學院迎接他們這些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新生,隻有一個老師和兩三個學長學姐。“他們在宿舍門口跳著舞迎接我們。”一切都看起來很簡單,陳韻正當時有些驚訝,后來才得知,這是這所大學每年迎新的一種傳統。高年級的學生要經過3輪面試,才能申請到迎接新生的職位。
在隨后的幾天裡,陳韻正被帶著參加學校的派對,介紹會。一次在湖邊、星空下,光著腳聽露天音樂會,“這算是人生中最浪漫的事之一”。在一次交流活動中,她的學長學姐講到興頭上,還跳上舞台,即興說唱起來,“沒有任何彩排”。
開學第一天晚上,在校園最古老的Wren教學樓前,陳韻正和同學們一起參加了一場婚禮般浪漫的新生開學典禮。“柔和的光線透過茂密的樹葉洒下斑駁的影子,草坪上整齊擺放著一排排白色的座椅,我們身著正裝面朝Wren樓坐下,感覺像出席一場浪漫的婚禮。”
和其他學校不同,威廉瑪麗學院的開學典禮不僅有校長講話、校友發言、齊唱校歌等傳統項目,還有一項特別的程序——所有新生排成一條長龍,由校長帶領,穿過古老的Wren樓,一直走到學校的大草坪Sunken Garden,然后在那裡野餐。高年級的學長學姐們,則在路兩旁排成長隊,歡呼著與新生一一擊掌。“學長學姐的隊伍從Wren 樓,一直延伸到正對面的大草坪,長達1公裡左右。就在我們穿過Wren樓時,樓裡傳出飽滿渾厚的鐘聲,仿佛在訴說學校300多年的歷史,我的心中瞬間充滿了崇敬感和自豪感。”
穿過Wren樓,得先上幾級石階,再往下走。“當我走下石階時,躍入眼帘的場景壯觀到無法忘卻——明媚的午后陽光,幾乎看不到盡頭的學長學姐的隊伍,同樣綿長的新生隊列,大家的笑容和揮舞著的手……”校樂隊的隊員們穿著代表學校顏色(黃和綠)的條紋衣服,在草地上歡快地吹奏著。“在我前往Sunken Garden 的路上,學長學姐們個個伸出手,熱情地和我擊掌,並不時朝我歡呼:‘Welcome to the Tribe!( 歡迎來到威廉瑪麗!)’‘Go,Tribe ! ( 威廉瑪麗,加油!)’10分鐘后,我才走到迎新隊伍的盡頭,發現自己已在大草坪的中央了。”
草坪的前方擺放著十來張鋪著白布的長桌,桌上有自助晚餐——色拉、漢堡、甜點和各種飲料。“同學們排著隊,有序地自取食物,然后端著盤子坐在草坪上,有說有笑地享用晚餐。那情景,猶如英國電視劇中的草坪婚禮。”
當天晚上,新生們還被帶到校長住的地方,每個宿舍樓的學生特賣力氣地大喊“西南部是最棒的”等口號(西南部是指學生們住在校園的西南部),一直到把校長喊出來,給大家唱歌。
大洋彼岸感受“中國熱”
威廉瑪麗學院對大一學生不設專業。新生沒有班級的概念,可以自由選課。不過,學校對選課有一些要求,所有學生必須修一門外語,在大三結束前修完數學、科學、社會科學、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等7 大類的課程。每一類別都開設了很多不同難度、不同方向的課程,供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學校希望大家通過學習這7 大類課程培養人文素質,同時發現自己的興趣,從而確定自己未來的專業取向。
大一上學期,陳韻正總共上了5 門課——屬於科學類的自然心理學課和社會心理學課、屬於社會科學類的國際關系課、屬於藝術類的表演課,還有一門選修的志願者項目課。
美國的課程設置有很合理的制度設計和人文關懷,也很強調學生參與,相對於中國仍然沿用的傳統式知識灌輸,這是很現代化的教育,也容易吸引和保持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強,其得到的教師或助教的指導也是很多的。但是他們並不因此而成為學習的奴隸,而是追求著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不過,遙遠的大洋彼岸,陳韻正並不只是被美國氣息所包圍,在那裡,她還感受到了“中國熱”。有些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痴迷,讓陳韻正感到驚訝。在一次登山活動中,陳韻正結識了穿著孔子學院T恤的薩拉同學,她是威廉瑪麗學院中文系大四學生,曾兩次訪問中國,畢業后准備到中國教英語。在登山過程中,薩拉一直用中文和陳韻正聊天,其中不乏夾雜著像“呆萌”這樣的流行語。“更讓我驚訝的是,她居然會背誦詩經中的《關雎》。若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很難想象‘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樣朗朗上口的詩句,會被一個外國人朗誦出來。”
大一這一年,陳韻正認識了4個學中文的美國同學。“其中一個與我初次見面時,就主動邀請我玩中文詞語接龍游戲。他在紙上寫下‘天氣’,我接‘氣功’,他想了一會兒寫下‘功夫’,我接‘夫子’……”文化交融讓世界成了一個大家庭。在陳韻正第一次到美國學習的同時,就發覺中國文化正在向世界傳播。“那次,我去一個正在美國讀書的韓國籍同學家玩,發現書房裡竟然擺著韓文版的《三國演義》漫畫書,不僅如此,她家牆上還挂著一幅中國書法呢。”
來源:留學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