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特崗教師:農村教育精神重建的催化劑

高進儒

2015年07月31日10:33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我國有近七億人口生活在農村,提起農村教育,很多人有“泣血般的感覺”,這種感覺主要來源於物質的貧困。同樣驚人的、超出想象的,還有精神的貧困,更直接的是農村教育精神的貧困。很多農村青年教師在親歷農村真實的工作環境后,常常對農村生出了隔膜,甚至厭惡,想盡一切辦法“到城裡去”。可以這麼說,一些當代農村青年教師和五六十年代“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那些年輕人比起來,還缺少一些擔當﹔和五四時期的青年相比,缺少了一些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這樣的境況下,他們的思維沖擊著農村教育的根基,而更令人痛心的是,農民常常把孩子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

而特崗教師,這一個“新群體”史無前例地涌入農村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來,他們當中大多數人剛剛大學畢業,在他們眼中,衡量自己價值的東西不是能不能賺到錢,而是適合與不適合,“適合自己”已經內化為特崗教師扎根農村行動的最大理由和動力。本科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的薛艷秋說“我想,越艱苦的地方,就越需要人去。到鄉村任教,這應該是我人生的第二次起跑。”怒族小伙桑磊說:“我深深地相信,在這高高的大山裡,隻要你我去播撒知識和愛的陽光,他們就一定能快樂生活,茁壯成長!”......

從國家實施特崗計劃以來,已經有50多萬特崗教師走上農村教育工作崗位,人民網教育頻道近日連續分享五位青年教師特崗生活的真切感受和動人故事,他們熱愛鄉村教育、樂教善教、陽光向上,因為他們,鄉村孩子、鄉村學校乃至所在農村因都發生著重大改變。現在,我們可以回歸到本文所要討論的主要問題——為什麼,特崗教師是農村教育精神重建的催化劑?

第一,他們大部分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骨子裡不願放棄他們原有的精神家園。是問,他們不堅持還有誰能更願意堅持?他們都是田間的一顆稻草,無聲無息,默默無聞,他們雖然在異鄉工作,但他愛他所駐留的鄉土文化,更愛他的父老鄉親,愛農民的孩子——這是他們精神高貴的地方。我們知道,他們可能屬於教育系統中的弱勢群體,但“弱者守弱而不自輕自賤”,他始終維護著一個農村特崗教師的尊嚴。最美鄉村教師劉習聰說:“哪怕坐六七個小時的拖拉機,我也要在大山深處充當建設者,見証它的發展!”農村教育不能隻限於教會學生“如何生存”,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走出農村”或幫助他在農村生活得更好,這才是農村教育的根本。

第二,他們給農村教育注入新的思路與實踐。很多人提到農村就不可避免地把鄉村和農民作為救濟和改造的對象,提起農村教育就“高高在上”地瞎指揮,把農民想象成一個落后的群體,這樣的想法是對農民利益新的損害。而特崗教師作為新一代知識分子,到農村最終目的是學習、尋求、汲取那裡豐厚、博大的農業文明,他們在農村發揮知識、文化上的優勢,幫助農民認識與培養自己的鄉土文化,吸收外來城市文化和異鄉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創造當地的地域文化。陝西富平的特崗三姐妹用自己所學硬把考8分的農村娃帶成全鄉第一﹔農村孩子沒有見過飛機,她們就帶學生去見飛機場。依我之見,她們是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她們最有可能最有希望成為農村教育改革人。

第三,他們用靜默的方式呼吁社會關注農村教育。如今,人們習慣於依憑各種標簽或標記,如身份、職務、榮譽、地位和財富來獲取外界對他的認可,來展示自己的強大﹔習慣於制造各種喧嘩和騷動,通過夸張的舞姿與嘶吼,以博取關注。而特崗教師時常過著靜默的生活,他們首先表現新時代青年人的態度和耐心,靜靜地陪伴著農村孩子,他們靜靜地嘗試著用獨有的方式喚起社會為教育做些什麼。有一位甘肅特崗教師,他時常一個人在深夜撥動著手機鍵盤為農村孩子募捐,如此做法、提問、思考的人越多,我們的教育就越有希望,我們的教師就越幸福,我們的社會就越美好。

不得不說,特崗教師是農村教育精神重建的催化劑! 

(責編:賀迎春、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