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文化交流搭建“漢語橋”每個學子都能成為文化使者

2015年07月23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每個學子都能成為文化使者

  2014年,美國約克大學的多元文化節上,中華文化社團的社員們穿上漢服,表演舞蹈,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今年4月,回聲工作室攜手東方舞團舉辦俄亥俄州立大學好舞蹈比賽,中國舞蹈隊展示的東北秧歌備受觀眾喜愛。

  回聲工作室在今年3月舉辦“漢語橋”活動,邀請外國選手進行中文聽說讀寫測試比賽、詞語接龍、你演我猜等文字游戲。

  第二屆全澳大學華語“精英辯論”公開賽將於8月份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此次辯論賽的大決賽辯題為孔子和荀子的兩個不同觀點: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作為主辦方,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文辯論社的張寶涵和他的社員們緊鑼密鼓地為比賽做著准備。

  像他們一樣,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國外學習的同時,還扮演著傳播中華文化使者的角色。他們讓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走出華人圈子

  促進中外交流

  “現在華人留學生社團,基本都是在跟華人圈子的朋友玩。我們想通過舉辦‘漢語橋’這樣的活動,開拓留學生們的視野,打破這種格局。多舉辦一些與外國人相互交流的活動,達到一種文化碰撞的效果。”現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商科金融專業的劉仕龍,是回聲工作室的主席。回聲工作室是一個服務海外留學生的全媒體工作室,成立於2003年,現有59個成員,其中大部分是中國人。

  “我們中文辯論社是為了辯論而建立的,但又不僅僅為了辯論。我們想為堪培拉地區來自世界各地熱愛中華文化和漢語的學生們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談到他們籌辦全澳大學華語“精英辯論”公開賽的初衷時,張寶涵這樣說。

  當然,外國人並不是中國文化社團唯一的目標受眾,不少社團也將視線投向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了解並不深的中國人。

  “中國的留學生出國后面臨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可能就會忘記了‘老家’的文化。中國留學生在外不能忘記中國文化。”加拿大約克大學的學生梁建宇說。2013年,梁建宇和他的中國朋友們在校內創辦了中華文化社團,經常舉辦茶道講座、漢服舞蹈表演等等,除了向外國學生宣傳中國文化之外,他們還立志讓中國留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宣傳中華文化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義不容辭的。中華文化傳承了五千年,如果在我們這一代被忘卻了,我們就變成千古罪人了。”

  舉辦特色活動

  傳播中國文化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文辯論社有著約30%的非中國籍社員。在去年的全澳大學華語辯論公開賽中,該辯論社獲得了冠軍,非母語組的辯手高林獲得了“最佳辯手”的稱號。這樣的成績並非是輕易得來的。中文辯論社每周會對社員進行培訓,從簡單的說文解字、遣詞造句到講故事、中文辯論。

  除了辯論採用漢語,中文辯論社的辯題也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張寶涵說:“我們有一部分辯題是從中國傳統思想觀念、諸子經典中提煉而來。比如去年全澳大學華語辯論賽的‘大學生應以格物致知為重與大學生應以經世致用為重’、‘出世容易入世難與入世容易出世難’等辯題都是源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辯論社的活動不局限於中文辯論賽的舉辦。“中文基礎差,不代表他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每逢中國節日,張寶涵都會組織社員們舉辦中國味十足的活動,比如春節的包餃子比賽、元宵節串糖葫蘆等。

  加拿大約克大學的中華文化社團每個月也會舉辦一次活動,如中醫養生、儒家思想、書法、茶道等方面的知識講座活動﹔定期在校園內“擺桌子”布置場地,攤開練習書法用的水寫布,擺上圍棋棋盤,換上漢服,吸引外國學生的關注和參與,傳播中國文化。

  同樣,回聲工作室在今年4月攜手東方舞團舉辦了旨在傳播中國文化的舞蹈比賽,來自5個國家的6支舞團進行了現場比拼。中國舞蹈隊向大家展示了包含中國元素的現代舞和東北秧歌,引來了現場觀眾此起彼伏的尖叫。

  代表中國形象

  做好文化使者

  除了社團外,很多優秀的中國留學生也用自己的力量發光發熱。

  劉普正在大四時來到馬來西亞的英迪大學攻讀英國考文垂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雙聯課程,並獲得了考文垂大學一等榮譽學士學位。后來,他選擇到北歐的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讀研。在瑞典學習時,他曾經擔任過瑞典中歐國際文化教育中心秘書長,並擔任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諾貝爾獎組委會官方網站第一份官方採訪稿的署名英文翻譯。

  劉普正說,隨著遠赴海外的留學生數量增多,中國留學生逐漸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主力軍。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學生之間的交流,往往都比邁入社會后的交往更真誠坦蕩,也更容易播撒友誼的種子。“校園裡有我們共同的年華,交流中的思想碰撞,好友間的嬉笑怒罵,都不經意間傳遞出不同文化的交流方式。現在的文化傳播更多的是雙向的,我們在海外感受異域文化的同時,國外的朋友也對中華文化有著熱烈的態度。”

  在瑞典,劉普正好友的養母英格麗太太已經年逾七旬。因為對中國的中醫感興趣,她在幾年前還專門到中國學習中醫理論。同樣在瑞典,也有不少外國學生找到當地的華人學習少林武術。“這些都說明外國的朋友越來越主動地接近中華文化、感受中華文化和融入中華文化。”

  曾任泰國皇太后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廈門大學文化傳播研究方向的副教授葉虎說:“留學生自身從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國的文化形象。”在他看來,留學生在外傳播中國文化可以促進各國青年人的友誼,讓世界各國民眾更全面地了解中國。但是在這個傳播過程中也會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留學生應該因地制宜,融入所在國的主流社會和文化,以對方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在文化交流互鑒中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的傳播。

(責編:王李(實習生)、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