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丁文廣:海歸博士的扶貧情懷

2015年07月20日08:22  來源:蘭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丁文廣:海歸博士的扶貧情懷

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丁文廣:海歸博士的扶貧情懷

  丁文廣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蘭州日報》/馬進帥 陳秋雯 圖)

  他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他把根深深地扎進西北地區環境建設,他將青春付諸於那片廣袤的黃土大地﹔情牽貧困人民生計改善,他以知識奉獻於祖國最底層的社會改造﹔關注西部地區大災大難,他以行動實施災害救援和災后重建。他就是蘭州大學丁文廣教授。作為一名海歸博士,他沒有醉心於象牙之塔的晨鐘暮鼓,而是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如何促進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

  白廟塬走出的海歸博士

  7月15日下午3時許,記者相約來到蘭大觀雲樓1308辦公室,採訪了在百忙之中的丁文廣教授。談及他的求學經歷時,這位在講堂上侃侃而談的教授稍微停頓了幾秒鐘后告訴記者:“我老家在平涼崆峒區(原來的白廟鄉),我們姊妹8個,我是老三,當時家裡很窮,加上白廟塬上自然條件差,十年九旱,吃了上頓沒下頓,幾度走到了輟學的邊緣,但母親堅持讓我去上學。”是的,他沒有辜負母親的殷切期望,初中畢業后,他順利考上了平涼一中。198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甘肅農業大學。1991年,他去加拿大留學,是唯一一個留學歸國並獲得博士學位的白廟人。

  要說今生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正是一輩子含辛茹苦養育了他們的母親。“母親的腳下是天堂”,正是出於對母親和家鄉這片土地的深沉而濃烈的摯愛,這位在海內外公益、學術界聲名遠播的蘭大教授,身上依然保留著平涼人特有的質朴與敦厚,勤勉與誠懇。

  知行合一的跨學科學者

  據了解,2014年9月,在第四屆甘肅省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中,丁文廣教授榮獲“助人為樂道德模范”獎。很多人覺得好奇:一位大學教授,為何會獲得“助人為樂道德模范”呢?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不僅僅是一位鑽研學問的學者和教授,還是一位公益人。近年來,他先后籌款數千萬元,做了大量的公益扶貧項目,幫助了很多人。

  畢業於加拿大西蒙弗萊則大學的他,被蘭州大學作為跨學科人才引進后,他融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以探索西北貧困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己任,帶領團隊長期從事氣候變化應對和環境社會學方面的研究,在這一交叉學科研究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專業優勢。他研發的沼氣技術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發明專利,並被科技部通過世界氣候大會推廣到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他先后受30多個國際機構和大學的邀請,前往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或地區參加國際會議及考察活動。“知行合一”是蘭州大學的校訓,將最新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實際應用才能最終服務社會,丁文廣教授及團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原則。

  情系家鄉的“扶貧教授”

  用所學知識改變家鄉面貌,為家鄉建設與發展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是丁文廣青少年時代就立下的志向和宏願。

  2012年2月,全省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他瞅准了這個平台,想為家鄉人民做點事。他利用自己管理過國際發展項目的優勢,從各個公益基金會爭取了690余萬元的項目資金,全部投入到崆峒區雙聯點和貧困地區的扶貧工作中。

  “平涼伊邦牛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丁文廣教授和他的“伊山伊水”實施生態循環扶貧的主要戰略合作伙伴之一,項目的中心環節是對貧困戶“投牛還犢”,他將其稱為“母牛滾動發展模式”。中心通過調研找准切入點,讓當地老百姓發展養殖業,通過張榜公示,選准第一批特困戶並免費發放母牛,第二年生產的小牛犢投給第二批貧困戶,依此類推,投放給第三批較好戶。這種滾動發展模式,既保証了讓最貧困的人群先受益,又照顧了條件相對好的農戶,最后達到整村受益的目標。

  採訪中記者得知,丁文廣和他的“伊山伊水”還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壹基金、中國青年生態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在平涼招募志願者近百人,深入貧困山區開展扶貧開發、助學支教、減災教育、溫暖包發放等公益活動,旨在幫助家鄉更多的貧困家庭和青少年脫貧致富,實現夢想。(記者馬進帥 陳秋雯)

(責編:王李(實習生)、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