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
近日,深圳光啟迎來五周歲“生日”。5年前的這一天,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在五洲賓館揭牌,創辦者是5位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海歸博士,院長是年僅27歲的劉若鵬。
5年過去,光啟已從一支海歸創新團隊發展成一個全球性的顛覆式創新高科技企業集團,各種科技成果引人矚目,其臨近空間飛行器“旅行者”號、高空平台“雲端號”成功試飛,讓人變身“鋼鐵俠”的馬丁飛行噴射包已接受預訂,一個顛覆式空間服務全產品鏈和全球顛覆性空間技術聯盟初步成形。
7月20日,一場關於顛覆式創新的盛會“光啟全球創新者大會”將在深圳舉行,備受關注的馬丁飛行噴射包將在中國首發,光啟最新神秘產品也將揭曉。未來的光啟還將給人們帶來什麼?
“80后”科學家發明隱形衣五人團隊回國創業
2010年7月13日,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院長是畢業於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深圳青年劉若鵬博士。創建團隊之所以選擇“光啟”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並以此勵志為中華科技復興而奮斗。
劉若鵬曾就讀於深圳中學,2006年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后,師從超材料學科泰斗、美國杜克大學的史密斯教授,僅用3年多時間就獲得博士學位。在杜克大學期間,他所在的科研團隊利用超材料技術研制出通過引導微波“轉向”防止物體被“發現”的“隱形衣”,研究成果在《科學》雜志刊登后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在讀博期間,他與所在實驗室裡的其他幾名創業者趙治亞、季春霖、欒琳以及牛津大學的訪問學者張洋洋共同研究前沿技術。2010年初,這5位年輕人回國創業,在深圳籌備建立光啟。光啟團隊成為廣東首批引進的12個海外創新科研團隊之一。
劉若鵬告訴記者,超材料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作為獨立的學科始於2001年,光啟創建團隊在超材料研究方面已有十幾年的經驗。抱著產業報國的信念,加上看好深圳良好的創業環境,劉若鵬選擇回到深圳創業。
光啟從一開始就站在了中國源頭創新的最前沿。海歸、博士、80后、高科技領軍人才、前沿交叉領域研究,這些閃耀的字眼都是這個團隊的標簽。伴隨著關注,人們的質疑也一直持續:這5名握著“隱身衣”鑰匙的年輕人能做出什麼來?號稱希望成為中國的蘋果公司是不是空談……
5年來,光啟漸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2011年起,光啟開始實施專利戰略,創新技術專利池擁有近3000件以超材料技術為核心的專利,佔過去10年相關領域專利申請量的86%。同一年,光啟還牽頭成立了深圳超材料產業聯盟,驅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進入2015年,光啟更是進入了收獲期。2015年2月,光啟研發的顛覆式空間技術平台“雲端”號在深圳阿波羅基地成功試飛,WiFi通信覆蓋、對地監測和海事大數據三項核心功能的實測達到了預期效果。
6月6日,“旅行者”號在新西蘭南島阿什伯頓成功放飛,1小時內到達設計高度21公裡,在臨近空間完成了AIS、對地對空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天地高速通信等商用載荷測試,這次成功試飛標志著中國的臨近空間探索技術躋身世界前列。
6月底,馬丁飛行噴射包正式在中國區接受預訂。此前,光啟技術將新西蘭的馬丁飛行噴射包和加拿大的太陽能方舟這兩家顛覆式創新公司收入麾下,多了兩個海外創新基地。
變身“科學家+企業家”資本市場動作頻頻
創業5年來,劉若鵬和團隊成員面臨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漸漸從科研人員向“科學家+企業家”轉變,並迎著質疑將一些科研成果實現了商用。
去年9月以來,光啟在資本市場動作頻頻,在澳大利亞和香港,光啟還分別控股馬丁噴射包制造公司和光啟科學兩家上市公司。今年3月,光啟宣布擬攜超材料技術入主龍生股份。
“和國際巨頭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超材料是一個新領域,已經被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列為國防和軍事戰略重點。在這樣一個起始點上,我們的想法是迅速構建整個產業鏈而不是某一個項目。”劉若鵬表示,因為新科技進展太快,光啟的發展太快,所以要用“借殼”的方式上市,不能因為“排隊”等待太長的時間。
2014年以來,光啟還技術投資並購了全球首款商業個人立式飛行器生產商——新西蘭的馬丁飛行噴射包、“零燃料”低空運輸工具生產商——加拿大的太陽能方舟。劉若鵬曾表示,與馬丁飛行噴射包以及太陽能方舟的合作模式還將在全球繼續展開,打造顛覆式空間服務全產品鏈和全球顛覆性空間技術聯盟。
目前,光啟的業務涉及航空航天、臨近空間探索、互聯金融網、超級Wi-Fi和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劉若鵬表示,2014年光啟各業務線的合同銷售額已有近3億元,與2013年相比有大幅提升,2015還將迎來更快的發展,預計在2016年迎來真正的爆發點,收入將達到數十億元級別。
不少海歸回國創業,都面臨商業化運營的瓶頸,以科學研究為優勢的團隊如何搞定商業化運作?劉若鵬分析,這與光啟的內部機制有關,光啟的博士們不僅需要在各自專研的領域進行科研創新,還需負責科研項目的產業化運作。
“最開始成立光啟研究院,我們還沒有那麼‘企業家’,現在不得不成為企業家,這種綜合的能力和對商業力量的使用非常重要。”劉若鵬告訴記者,光啟創建之初,團隊感覺能做最先進的、能代表未來的研究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但逐漸認識到,雖然能做這樣的研究很幸福,但創新遠沒有這麼單純和簡單,而是要做非常多的事情,要做創新、技術、市場、推廣、品牌,還要有良性的資金滾動。
劉若鵬坦言,光啟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不少挫折,在光啟成立三周年即2013年年中時曾迎來一個轉折,擺脫了一些教條主義觀念如“隻能專注”的束縛,對產品和商業模式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隨后誕生了智能光子系列產品線,開始將航空航天技術民用化等,結果是銷售收入、利潤都大幅提高,僅光子相關的合同銷售額就在2014年達到近1億元,專注於顛覆性空間技術的光啟科學也在2014年上市。
“我們需要將超材料的核心技術在應用中盡可能發揮起來,使產品方案、形態更加符合用戶需求。”劉若鵬說,光啟早期的超材料平板衛星天線如果單獨提供,后來融入光啟的超級WiFi系統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他認為,創新者不僅要有夢想未來的能力,而且要能夠用智力勞動解決技術難題,成果和經驗必須要分享給周圍的人,這樣才是完整的創新。他希望人們能利用光啟的技術看天、看地、看海,還可以去太空旅游。(記者 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