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海歸變“海待” 留學生歸國就業沒那麼難

2015年07月03日08:21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海歸變“海待” 留學生歸國就業沒那麼難

隨著7月的到來,許多留學生迎來了海外生活的終結,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歸國大展身手,但缺少國內工作經驗、信息不對稱和思維、文化差異,成了許多海歸在就業過程中的弱點。

不過,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高級研究員王輝耀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雖然留學人才的確不像過去那麼吃香,海歸變“海待”的現象也的確存在,但並不多。總體而言,海歸仍然是個優秀的群體。

留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不突出

不久前,在英國留學4年的肖同學在北京一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找到了一席之地。盡管3個月的求職過程有些煎熬,但這份讓他還算滿意的工作是不錯的回報。

從一開始,本科學財會、研究生學管理的肖同學,給自己定下的求職目標就頗為腳踏實地。他希望進入央企、國企、外企或大型民營企業工作,對職位沒有明確要求,預期薪酬為每月5000元左右。

與很多同等學歷的國內畢業生相比,肖同學覺得自己的優勢主要在於,國外教育培養出來的批判性思維、獨立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高於平均的英文水平,缺乏實習經驗和國內証書則是相對劣勢。事實証明,這位資深海歸要找到理想的“飯碗”,並非那麼容易。

“求職過程中感覺競爭壓力很大,特別是在北京。有的工作面試感覺很好,最后卻音訊全無。”肖同學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這讓他稍微有點挫敗感,隻好通過看書、打球或出去溜達調整自己的情緒。

在英國讀了一年碩士回國后,小嚴的求職方向跟過去沒有什麼不同。父母希望她找一份清閑、穩定的工作,實現相夫教子的生活狀態。她自己也不願在壓力太大的工作環境中,“整天勾心斗角或拼命加班”。

經過一番嘗試,在文科方面特長明顯的小嚴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國家公務員。她告訴《青年參考》,在國外的經歷讓自己眼界更寬,在面試中表現得更加從容。

26歲的崔小姐高中畢業后就被家長送到國外讀書,從學語言、本科一路讀到碩士,習慣了國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憑借流利的英語和不錯的法語、日語,崔小姐毫不費力地在一家國企的海外事業部找到了工作,有項目時晝夜顛倒地與外方溝通或出差,一有假期就獨自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也過得樂在其中。

當局外人為隨處可見的“海歸變海待”、“海歸求職難”說法恐慌不已時,許多歸國留學生或順利或曲折地找到了各自心儀的工作。在他們看來,海歸的標簽就算沒有給自己增加太多光環,也絕對稱不上負累。

近日,由新東方前途出國發布的《2015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86%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多數海歸並沒有變成“海待”或“海剩”,留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其實並不突出。

過半海歸就職於民營企業

“很多用人單位有一個誤區,認為留學生大多是因為高考成績不好,或考不上中國的好大學才選擇出國,因此反而不想要海歸。”近日,新東方前途出國副總裁俞仲秋在《2015中國留學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道出許多留學生就業時面臨的尷尬,“過去出去的學生大多想要留在國外,覺得回來沒面子,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想要回來,於是歸國就業成了問題。”

北京朝陽區海外學人中心主任肖振祥對《青年參考》記者表示,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海外高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盲目出國鍍金,並不是所有留學生到了國外都能學到最頂級、最前沿的理念和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獲得真才實學﹔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留學生長期在海外生活,不適應國內社會和文化,難以融入國內環境,而國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越來越高,更能適應一些公司對員工能力的要求。

另外,由於留學投資成本高,部分海歸期望過高,希望獲得高回報率。肖振祥指出,現在留學生與國內畢業生水平差距越來越小,甚至落后於后者,留學生對待遇期望過高,無法與用人單位達成一致。國內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企業更看重有實際經驗而非海外學歷。

《2015中國留學白皮書》統計顯示,目前最受留學歸國人員追捧的行業是金融業、教育、信息和軟件服務。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是最受青睞的就業機構類型,其次是民營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但事實是,超過一半的海歸最終就職於民營企業,民營企業目前仍是中國就業市場的主力軍。

王輝耀承認,“海歸變海待”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存在,因為如今的留學生基數大、層次參差不齊,海歸的精英色彩已逐漸淡去,一些表現較差的留學生更是影響了整個群體的形象,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海歸仍然是優秀群體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改革開放以來400萬留學生中有200萬回國,去年則有45萬名學生出國留學,37萬名海歸回國就業。面對如此龐大的留學群體,海歸曾經的精英光環一去不返,但留學帶給個人的成長是潛移默化的。與國內畢業生相比,他們仍然有自己的優勢。

近年來,中國的外向型企業越來越多,華為、中興、聯想、娃哈哈等大型民營企業“走出去”,在海外設廠﹔國企、央企也十分注重國際化戰略,跟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相關的企業,更是需要大量留學人才,因此,王輝耀對歸國留學生的就業前景十分看好。

“海歸在語言文化、國際視野、國際人脈等方面更有優勢,在工作中也更容易掌握國際慣例。”王輝耀告訴《青年參考》,海歸的就業范圍十分廣泛,主要集中在跨國公司、新興高科技或互聯網行業,以及傳統的科教文衛事業,在非營利組織、慈善機構、智庫工作的也為數不少。近幾年,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海歸數量逐漸增加。

雖然為精簡成本和實現本土化,跨國公司對海歸的需求出現“縮水”現象,但肖振祥告訴記者,許多外企仍然對海歸青睞有加。因為業務需要,留學生在語言、思維方式、解決問題能力和創造性方面的優勢,都是跨國公司比較看重和需要的。

不過,肖振祥指出,進入跨國公司和金融公司的留學生,薪酬待遇和國內畢業生沒有差別,進入小微企業工作的留學生工資水平會略高於國內畢業生,但這種差異在逐年縮小。

王輝耀也表示,和過去海歸動輒拿高出一倍薪水的狀況不同,如今留學生的起薪與國內畢業生差距不大,碩士生大約能達到每月5000∼6000元。但在適應工作環境后,海歸的薪酬往往增長更快、幅度更大,職業上升空間也更大。

《2015中國留學白皮書》稱,海歸的薪資水平增長快、后勁足,總體優勢仍十分明顯,工作第一年的平均年薪為8.3萬元,3年后就能達到32.7萬元,“世界名校”的光環在后期會逐漸釋放出光芒。

“留過學不等於就是人才,就像大學生不再像上世紀80年代那樣與天之驕子劃上等號。”王輝耀告訴《青年參考》,“但這並不意味著海歸‘不行了’。留學生出精英的比例仍然很高,他們仍然是優秀的群體。”

海歸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2015中國留學白皮書》調查顯示,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眼中,海歸的主要優勢是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外語水平高和適應能力強,不足則在於好高騖遠、易跳槽、盲目自信和團隊協作能力差。

數據還顯示,53.8%的海歸因思維方式的沖突一直難以融入國內環境。如何克服“水土不服”,適應國內就業大環境,是歸國留學生面臨的主要課題。

肖同學告訴《青年參考》,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學到了許多交流技巧,了解了各種各樣的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也意識到了留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項”。

“留學期間一定要多參加校內外的實踐活動,增加經驗,鍛煉能力,也能充實簡歷。”他說,“參加社團、多交朋友、增長人脈對個人發展特別重要。”

肖振祥告誡留學生,在留學期間應“學習先進文化,豐富人生閱歷,接受先進理念,拓展思維方式,多實習,多學習,培養獨立思考、創新、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王輝耀則認為,除了專業知識,留學生在舉目無親的陌生國家站住腳、闖過幾年的關,本身就是很好的鍛煉。但好的本科學歷仍然是找到好工作最大的“敲門磚”。“好的學歷可以有5年保鮮期,5年后就得靠好的工作經驗了。”

“其實很多時候身份的標簽只是被別人貼上的,‘海歸’和‘土鱉’並沒有本質區別。”在央企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王樂告訴《青年參考》記者,“現在很多留學生出國讀書時間很短,還要提前半年回國找工作,為迎合企業要求,攻略看得比國內學生都熟。”

在王樂看來,如今海歸求職的優勢逐漸消失,但“水土不服”或不接地氣的情況也越來越少。他們公司對留學生和國內畢業生一視同仁地給予同樣的平台,“具體隻看個人素質”。

(責編:王李(實習生)、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