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有這樣一句俗語,叫做“七分成績定,三分志願拼”,“高考考的是學生,志願考的是家長”,這話不無道理。
作為高三學生,面臨巨大的高考壓力和激烈的升學競爭,很難有太多時間和精力去兼顧志願填報,全國500多個專業、1000多所大學(不含高職高專),再加上不同的志願模式、錄取規則及填報方法與技巧,要想在短時間內系統了解並弄懂、吃透,實屬一件不易的事情。所以,報考常識的學習、志願填報的准備及相關資料的搜集,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家長的身上。也難怪,各地參加志願報告會的多數都是家長,掏錢買資料、請專家的也都是家長。
家長為了孩子的報考而忙碌責無旁貸,為了孩子的未來而付出理所當然。問題是,在志願准備和填報時應當扮演什麼角色。有的隻當參謀和顧問,把自己學習的知識、形成的思考和准備的方案,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平等交流與溝通,必要時加以適當引導,給孩子一個選擇空間,最終決定權在孩子﹔有的一手遮天,包辦代替,不顧孩子的意願和感受,硬是按照大人的理解把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強加給孩子,甚至母子之間發生爭執、產生口角,影響了孩子的心情和情緒……
筆者接觸過一個姓魯的女生,非常喜歡學日語,她的爸爸死活不同意,非要孩子報財會。語言和財經是兩個不同的大方向,涉及的院校類型也不同,方案到底按照哪個方向出呢?在她爸爸的堅持下,專家按照財經方向確定了院校和專業,可方案形成后孩子怎麼也不肯接受。她爸爸不肯讓步,非要既報語言類的院校也要財經口的學校,兩類院校形成平行志願組合。在這種情況下,隻好採取折中的辦法,把招生計劃中同時招收日語和財會的院校找出來,排除考生夠不上的學校,在分數所及的院校范圍中優中選優,專業順序日語在前、財經在后。
一般,家長與考生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學什麼專業上,其次是在本地上學還是到外地就讀,至於選什麼類型的學校雖也有分歧但不突出。在專業選擇上,家長往往是從就業方面考慮的比較多,或者從自身職業出發希望子承父業,甚至認為有人脈資源可以幫助就業﹔或者從專業的冷熱出發,一味認為所謂熱門專業就是好專業、就是未來好就業的專業等等。
其實,專業本身無所謂好壞,隻有適合與不適合。拋開了考生個體,不管孩子本身的特質、性格、潛能與興趣,單方面去評判專業的好壞是無意義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專業選擇上,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意願與選擇是明智的。當孩子專業方向不明確,自身不知道學什麼好的時候,可以借助專業測評系統或機構請專家幫助指導一下。總之,家長幫助孩子進行志願填報的准備義不容辭,但隻當參謀不能包辦,隻能策劃不能決策,最終選擇權要交給孩子,這是筆者向廣大高三家長提出的中肯建議。(王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