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教育>>正文

靠搶來的“狀元”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嗎?

郭華橋

2015年06月29日10:00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北大清華爭搶高考狀元由來已久,2001年8月13日《人民政協報》頭版《招生大戰烽煙四起》曾提到“清華北大華山論劍,8月一到就爭奪各地狀元”。只是到了自媒體時代,人人既是受眾又是新聞源,在輿論場的作用下,同樣一條搶奪狀元的新聞,負面影響成幾何級增長。於是,北大、清華四川招生組微博原本是兩校對外招生宣傳的窗口,卻因兩校招生工作人員的微博互掐,引發網民高度關注,結果著實讓中國頂尖的兩所大學顏面掃地。這不禁讓人想問,“名校,搶來的高考狀元你能留多久?”

首先,不管孰是孰非,兩校搶人做法不僅“傷害”了國人對名校的崇敬之情,也使自己輸掉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應有的底氣。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應該有蔡元培先生倡導的寬闊的胸襟,就應該樹立梅貽琦先生強調的“大師”形象。建設世界一流名校,更要為考生著想,要去認真地了解考生的興趣、志向,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學校,這樣才是“兩不耽誤”。當然,拿分數來談判的考生不要也罷。筆者多年前,也參加過幾次學校的招生宣傳工作,每次都只是如實地向考生和家長介紹所在學校的專業情況、什麼分數可能被錄取、什麼分數能夠確保,若回答不了就向學校招辦咨詢后再如實轉告——隻盡介紹義務,然后將選擇權利交給考生及家長自己,讓其自行決定。

其次,不可否認名校之間的生源競爭是學校管理者繞不開的問題,優質生源始終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但高考狀元是否一定等同於優質生源值得商榷,尤其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更要理性看待高考狀元。筆者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理應承擔更多的知識創新的社會責任、為國家發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持的知識創新孵化器,這也應該是更多研究型大學的社會責任。但,高考狀元是否一定成為知識創新的主體,恐怕因人而異。學術創新需要的是能靜下心做學問、耐得住寂寞的優秀學生,他們的高考分數不一定都是最高的。因此,一方面世界一流大學應該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更多的青年學者脫穎而出,成長為學界翹楚、大師,通過他們在學界的輻射影響,自發地吸引更多莘莘學子主動投奔﹔另一方面,應該建立健全制度,激勵大學教師多發掘以學術為業的優秀學生,一起潛心研究,進行知識創新。

第三,在信息技術發展到“互聯網+”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有必要呼吁淡化高考狀元的稱號。網上流傳的段子大家都能耳熟能詳:考上大學的同學要和沒考上的同學搞好關系,等大學畢業了好去他們的公司打工!雖然高考依舊主要是寒門弟子向上流動的主要渠道,但社會文明程度進入到價值多元時期,高考不再是所有人的唯一通道。隻要遵紀守法,能夠自力更生,也不失為一個合格公民,再加一點愛國、助人為樂就不失為好公民。因此,高校領導要理性確定人才培養目標,不要過分追求高考狀元的數量,以改變招生宣傳策略,不能用爭取到一個高考狀元就獎勵多少的簡單做法刺激招生工作人員做出有傷學校聲譽的事件。此次搶人事件應汲取教訓,尤其是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更應注重媒體形象。

北大招生宣傳片《星空日記》之所以頗具震撼力,就在於其特色。無論是北大,還是清華,隻需要真誠的向考生介紹出了學校的特色,選擇的事情就交給考生自己吧。這才是世界一流大學應有的范!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責編:賀迎春、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