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面對落榜生,各種激勵各種正能量的心靈雞湯此起彼伏,起到了一定的暖心和治愈作用。但是無論是考上還是落榜,仍然需要家長們先調整好心態,以備疏導考生揭榜后各種心理上的“疑難雜症”。
不管怎麼說,高考對於千千萬萬個家庭來說,都是孩子長大成人的一個重要裡程碑,說高考並不重要,那幾乎就是睜眼說瞎話。只是,應該補充說一句——高考對於一個人的未來,那還真不能代表全部,人生路長,高考這才到哪兒啊,一個高考就把自己一錘子定音?完全沒有必要!
社會總動員式的中國高考,家長們似乎更重視考生的考前綜合征,對考后患得患失疑慮症就沒有那麼關注。所以,有報道說,每年高考結束后,醫院心理健康門診所接待的求診者中,有30%是高考生。那些覺得自己沒有考好的,內心背上了包袱,出現煩躁、郁悶,情緒低落、失眠,尤其是對家人和社會上的議論更是敏感,甚至一時想不開還可能有消極厭世的念頭﹔那些自信自己考得好的,也總是惦記著把成績最大化,別和自己喜歡的大學失之交臂﹔而那些成績中不溜兒可能上可能下的,更像是得了魔怔,真是感覺走在了獨木橋上,一個不小心就會掉下去,那種對未來的不明朗,生生煎熬著本身就已經脆弱的心。所以,考后疑慮比考前焦慮來得更凶猛,其實更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沒辦法,就算你信奉高考其實沒什麼太大用,但對一個年輕人邁向未來也是必要的一段風向標志。所以,最后一張卷子落筆,同學們總還不能有真正的狂歡,總還有一層焦慮,一些煩躁,一些郁悶浮上心頭。
作為家長,高考結束之后,成績揭榜之前,時間雖然不長,但這個時候卻很關鍵。要幫助孩子“忘記”高考,要多和孩子溝通,做孩子最好的傾聽者。多鼓勵孩子,無論成敗,都要讓孩子盡量平靜心態穩定情緒。升學也好,復讀也罷,或者選擇就業,人生肯定不只是一條路徑通向羅馬。無數事實証明,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梯,你往上繼續爬,還是干脆下梯子找另外的路,陽光普照,其實都大有希望。
一面是趙軍堅決不願意再復讀,一面是父母堅持讓兒子繼續考,高考的緊張氣氛才剛散去,家裡的氣氛卻意外地緊張起來。父母覺得兒子還不了解社會上謀生的艱辛,太理想主義﹔兒子覺得父母老眼光看世界落伍,沒有發言權。誰說服誰?誰聽從誰?一家三口拉鋸、僵持中。
磚家“敲”專:高校並不是人生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能進高校深造,固然值得高興,但如果感覺被錄取的希望不大,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可根據個人的能力、特長、興趣及家庭經濟情況,認真做好今后的打算。也可以通過參加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網絡遠程教育、民辦學院、職業資格教育或自主創業等途徑,走上自己的人生大道。在這個問題上,請家長們多尊重孩子的意見。
看看過來人
高考失利,帶來真實成長
八十年代中期,馬藝是她所在的重點中學的尖子生之一,老師家長都對她寄予厚望。這厚望馬藝心知肚明,她生怕自己辜負了,所以壓力很大。帶著“包袱”走上高考考場,馬藝考砸了。不用等到成績公布她也知道自己大概會得一個什麼樣的總分數。怕辜負偏偏就辜負。從小學、初中、高中一路順風順水走過來的馬藝,被高考一戰打蒙了。走出考場,那一個漫長的暑假,馬藝幾乎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大哭小哭,暗自啜泣,然后,閉門思過。
痛定中想了很多很多,馬藝決定復讀。她硬著頭皮跟父母講述了自己的不甘心以及決心,並且以前所未有的耐心,讓原本深陷失望的父母重新對她建立起了信心。復讀的一年很不容易,但馬藝穩扎穩打每一門功課,第二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馬藝的落榜——復讀——最終如願以償,一度是老師們講給學弟學妹們的勵志故事。
但馬藝總結自己,說,如果不是第一次高考意外落榜,自己肯定一直輕飄飄活在半空,渾身驕嬌二氣,雙腳不知道落地。她真心感謝“失利”對她的沉重打擊,因為正是從那打擊中掙扎著站起的過程,心理上的,行動上的,認知上的,才是她人生最難忘的成長經歷,是她最有意義的結束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