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高朝俊 資料圖片
人民網南京6月7日電 (朱殿平)“看到今年江蘇的高考作文題,我的第一反應是:出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題是越來越難了。”7日下午,曾擔任江蘇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的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高朝俊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評價,嚴格說,今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並不是一道很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題,而更像前幾年的話題或命題作文題,這樣的材料實際上為“懶漢思維”提供了可乘之機。
題目如何?
材料容易束縛考生思路的拓展
據考生介紹,今年江蘇的高考作文題仍延續給材料的方式,給出的材料也言簡意賅,“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要求根據該材料選取角度作文。高朝俊認為,今年江蘇這道題的核心就是“智慧”,如果加上“以‘智慧’為(話)題”,與話題(命題)作文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國家考試中心余聞在《2012大綱卷作文分析》中表述了關於新材料作文選用材料的觀點:“新材料作文為什麼較多採用事實材料去傳達命題意圖,而較少用直接的概括的理論語言來傳達命題意圖呢?這正是新材料作文設計中的苦心所在。因為事實、故事在記敘中是具體的豐富的,利用故事情節傳達出來的意向容易產生理解的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而採用理論概念表述直接傳達命題的意向容易導致立意的局限,考生常把概括的語句當作‘類標題’去替代自己的探究和提煉,這對於立意的發散性和多角度定向的產生是不利的。”
高朝俊指出,今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中的“智慧是一種經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恰恰是很容易起到“類標題”的作用,從而束縛考生思路的拓展,甚至成為考生圖解命題的依托。如果學生選擇寫議論文,完全有可能把這三句話作為三個所謂的“分論點”,做簡單的解說和擴充,這樣的文章雖然不可能得高分,但也絕對不會走題,因而也可能得一個“中不溜”的分數。
江蘇高考閱卷組去年對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類型曾有過概括:感性材料重在多元,理性材料重在聚焦。“我以為如果選用重在聚焦的理性材料,最好也要能多角度、多層次開發,這才符合新材料作文‘自選角度,自定立意’的本意。”他表示。
如何寫好?
如有獨到認知,就會比平鋪直敘好
在題目寫作上,高朝俊認為,考生們首先要對試題中的核心概念有比較准確的認識。“智慧”一詞源自佛教用語,原指:“超越世俗虛幻的認識,達到把握真理的能力。”《現代漢語詞典》將“智慧”解釋為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雖然學生在考場上沒有工具書可供查閱,但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做出七不離八的解析。”他認為,隻有審清核心概念的含義,文章才不會走偏。
高朝俊建議,考生們也可以從反面入手,思考“智慧”不是什麼,如“智慧不是聰明”“智慧不是機靈”“智慧更不是狡黠”等等。“愈不是什麼,也就愈接近是什麼了,這本身也可以作為議論文的一種行文方式。”他說。
今年江蘇高考作文繼續了以往“除詩歌外,文體不限”的要求。高朝俊認為,考生如果寫作議論文,可以從怎樣才能擁有“智慧”入手思考。或者也可以從材料中的“經驗”“能力”“境界”等詞語受到啟發,從經驗到能力,從能力到境界,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那麼究竟該怎麼提升呢?如果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認知,文章就會比平鋪直敘“智慧是一種經驗,智慧是一種能力,智慧是一種境界”高出一個檔次。
如果寫記敘文,考生自己以及身邊的智慧小故事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例如,你在多年的學習中,有沒有把學習的經驗提升為學習的能力,從而凝結成一種智慧?“關鍵是你有沒有把日常生活素材轉化成特定試題題材的能力和技巧,或者說,你有沒有寫作的‘智慧’。”高朝俊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