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北京數學試卷的設計遵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和《高考說明》的要求和闡述,緊密聯系北京市高中數學教學實際,試題設計圍繞高中數學基礎知識和核心概念,突出考查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生的數學素養。
試題題型、分數設置保持穩定,難度分布合理。試卷內容覆蓋知識全面,重點知識重點考查。試題的表述形式簡潔、規范,試題的圖文准確並相互匹配。聯系實際類試題的背景描述清楚,易於理解和解決,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試卷客觀地反映了北京考生的實際情況,是一份科學性過硬的試卷。
一、對文科試卷的評價
2015年是北京市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高考的第六年,文科數學試題在秉承了“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考查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証能力、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目標,在保持試卷的結構、試題的難度平穩的基礎上,嘗試創新.突出考查數學素養和學習潛能,進一步加強了對數學應用的考查,在新情境中提取有用信息,直接由圖找到思路,結合數據分析、數表觀察、圖象解析等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生產中的數學問題。
與去年高考文科試題相比,將解答題的順序進行適當的調整. 另外,部分試題的閱讀量稍有增大.通過多題把關的形式,注重對優秀學生的選拔與區分。
1.全面考查,突出主干
今年的文科試卷保持北京市高考試題一貫特色,注重基礎知識的理解,基於教材,選擇和填空的基本題大多源於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重點知識重點考查,主干知識的試題保持較高的比例.如數列、三角函數、概率統計、函數與導數、立體幾何與解析幾何等核心知識板塊,同時也涉及了集合、向量、算法、邏輯、復數等知識。
2.關注實踐,重視應用
重視考查身邊的數學,考查數據、數表的閱讀,關注了文科學生未來對信息提取的實用性。考查學生應用數學概念、原理、方法,結合數據分析、數表觀察、圖象解析等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生產中的數學問題. 文科試卷中出現有4個有實際背景的圖或者表格.第14題考查學生閱讀圖表,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本題關注的不是甲乙兩名學生名次之間的關系,而是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方法對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問題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理性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
3.注重聯系,提升能力
注重學科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綜合,從學科整體意義和思想含以上立意,堅持多角度、多層次考查。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數學學科的思維特點、是否掌握了學科的思維方法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上。如解答題20題是一道解析幾何綜合題,試題背景簡潔清新,以學生最熟悉的直線及其位置關系,考查解析幾何最核心的思想方法。
試題中注重基本數學素養和基本能力考查,如文科第19題,突出考查用已有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轉化意識。
總體來看,這是一份具有北京特色的高考數學文科試卷,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對引領高中數學文科教學改革方面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關注學生的基本經驗、基本體驗,在開放性、探索性、應用性方面考查做出了進一步嘗試。
二、對理科試卷的評價
1、穩中求變,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試卷結構、題型、數量穩定,題目表述親切、簡明,三大題型前幾道立足基礎考查,對穩定考生的答題心態起到很好的作用。如:選擇題前5道,填空題前4道,解答題前3道。
注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例如:三角、復數、算法、線性規劃、極坐標與參數方程、立體幾何等知識﹔讀圖、讀表、計算、數據處理等基本技能﹔數形結合、轉化與化歸、函數與方程等基本數學思想方法。
延續以往解答題分層設問的方式,分散難點,同時關注各問內在的聯系,體現整體性。如:第18題,第2問為第3問的分析、解答搭設台階。
2、按璞歸真,注重對通解通法的考查
與去年相比,解答題的總體閱讀量有所下降,大部分試題的背景學生很熟悉,這有利於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數學問題的解決上。
如第15題回歸到了課堂教學中的常規問題,讓學生倍感親切,能以平和的心態進入試題的解答。第16題是一個關於病人服藥后康復時間的問題,來源於實際,但降低了閱讀量,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擾,讓學生很容易進入答題狀態。又如第20題雖是本試卷中難度最大的一道試題,但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容易入手,本題沒有使用過多過繁的數學抽象符號,言簡意賅,達到了人人都有所收獲。
3、能力立意,強調數學問題的解決
與往年相比,本試卷在降低計算量、減少數學符號的閱讀的同時,更注重對數學能力的考查。很多題目解法靈活、多樣,給學生較大的發揮空間。立足考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凸顯對題目特點的洞察力,多想少算。
如第6題,以等差數列為背景,設問新穎,避開了模式化的解題思路。如第7題,利用圖象法給出函數,體現數形結合思想解決問題。如第16題第3小問並沒有要求學生進行繁雜的計算,隻要學生理解方差概念的本質即可得出答案。又如第19題,這是一個解析幾何問題,因為計算繁瑣,所以歷來是學生的難點。本題中,學生若能正確畫圖,並結合相關知識進行合理轉化,則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1 |
孫秀平 | 教研員 |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 |
2 | 張如意 | 教師 | 北京市潞河中學 |
3 | 張曉東 | 教研員 | 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 |
4 | 彭林 | 教研員 | 北京市教育學院宣武分院 |
5 | 劉力 | 教研員 | 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
6 | 徐文兵 | 教師 | 清華附中 |
7 | 陳孟偉 | 教師 | 北京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