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記者 賀迎春)高考第一天上午的人大附中門口,一位老人拿著紙片認認真真寫著“心態好”、“7:46人少稀稀拉拉”字樣。這位老人是77歲的高考研究專家、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王極盛,他已經連續17年在這裡現場觀察高考了。
王極盛回憶起當年第一次來考場蹲點,“1999年國家啟動新的高考改革,由注重知識的測試轉為側重素質和能力的考核,這是個轉折點,很重要,我要到現場來看看家長學生的考試心態以及社會系統對高考的支持程度。”
王極盛觀察得很仔細,“以前我做過統計,八點鐘前后,一分鐘學生進入考場的人數達百人左右,你看現在大家並不著急那麼早就進去。而且九點一過,家長大多都走了。”
學生都已進入考場,一輛小型救護車開來停在人大附中門口。王極盛告訴記者,“以前學生還沒進考場救護車就停在門口,而且是個大車,無形中給考場制造了緊張氣氛。我以前反映過這個問題,這兩年有了變化,救護車小了,而且在考生入考場前車停在附近,隻有等考生都進考場后才停到大門口來”。
問他為何一蹲就是17年,王極盛表示,做研究的人,就應該多進行實地調查,盡可能地掌握一手材料,這樣才不會閉門造車。
王極盛注重實証研究的一個佐証是,為了研究高考狀元現象,他採訪了三四百個高考狀元,走訪了近百個狀元家長。他在採訪時發現,高考狀元的心態一般都很好。一個江西的高考狀元告訴他,“高三有一次考試得了全班最后一名,但我沒有喪氣,因為這時候暴露問題是好事,可以及時改正。”
王極盛是知名心理學家,涉獵很廣。考前,會有不少學生慕名前來向他請教如何調節心理,他教考生三個要點:“一要心態好,二要有適度飽滿的精神,三要學會調整情緒”。
記者在與王極盛聊天時發現,“心態好”絕對是使用最為頻繁的字眼,但是他的研究當然不止於此。“我有一整套具體做法,學生按照這個做了后,分數明顯提高。”
比如,“臨考前一天不要提前睡覺,平時什麼時候睡覺就什麼時候睡。”又比如,“去考場,請主動問好。主動和每個人問好,人家也一定會回應,你的心情就會很好﹔很多考生怕監考教師,學會主動向監考教師問好,他也會向你問好。這個方法看起來簡單,但屢試不爽。”
記者發現,王極盛去找人聊的時候,有些人開始會比較排斥,但了解了他的事跡后都會肅然起敬。不管怎樣,王極盛始終充滿熱情,有一個上一屆的畢業生來為學弟學妹們加油,她去年考上了北大。王極盛得知后對她說,“我也是北大畢業的,是你師兄呢”。
當然,王極盛對一些事情也會看不慣,說起很少有別的學者來現場這個事,他憂心地說,“他們的心不在這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