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教育>>正文

高考不再是“獨木橋” 考場外多了幾許平常心

2015年06月07日15:07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記者 賀迎春) “行行出狀元,高考不再是‘獨木橋’,考得好與壞沒那麼重要。”2015年高考第一天,9點左右人大附中門口,賀女士目送女兒進入考場后痛快地對記者說。

她這樣說,並非女兒不優秀,女兒孟雯雯初三的時候就是北京市三好學生,后來又獲得了全國花樣跳繩冠軍。但在賀女士眼裡,國家主席隻有一個,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過平常的日子也挺好,高考既非獨木橋,也非一考定終身。

不過,她自己確實是個非常平凡的人,初中畢業,停車收費員,離異,生活正如她所說“我絕不能倒下,因為我無所依靠”。但賀女士培養孩子有一套,從來不強求孩子上各種培訓班,而讓她自己選擇,喜歡學什麼就學什麼。而且她心態非常好,“用平常心對待不平常事”﹔教育女兒要自信,“不要漾慕別人,而要讓人家去漾慕你”。在她的感染下,孩子很自信,而且心態平和。

從1999年開始,每年高考第一日都會在人大附中蹲點觀察的高考研究專家王極盛,17年來最大的感受是,面對高考,考生和家長都多了顆平常心。“以前我做過統計,八點鐘的時候,一分鐘學生進入考場的人數達百人左右,你看現在稀稀拉拉的,大家並不著急那麼早就進去。而且九點一過,家長大多都走了。”

考點前面,也有考生在翻書作最后一次復習,但洋溢在他們臉上的笑容卻似乎告訴人們,他們對高考的自信與平常心態。記者問一位考生有沒有信心,她說,“當然有,而且假如不自信又能怎麼樣”。

考生進場前,會與過道兩邊的老師們擊掌加油,有些還會與老師熱情擁抱,用王極盛的話來說,這是“飽滿的情感,有利於高考正常發揮”。

在人大附中門口,還有一個群體,他們是高三畢業生,卻因為申請去國外留學而不必參加國內高考,今天他們是來給同學加油的。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孩子班上去國外念書的有15人,比例達三分之一﹔而另一位家長則告訴記者,她孩子班上出國留學的要少些,但也有5人。

小汪是另外一種情況,他被保送到北大學習,也不要參加高考。

中國教育在線日前發布的《2015年高招調查報告》透露,自2009 年起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連續5 年下降后,2014 年報考人數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 萬人,達到939 萬人,高考報名人數呈現出止跌趨穩的態勢。但生源下降帶來的高校生存危機並未因此得到緩解,高校招生難已成常態化。南開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劉清華認為,從調查數據看,客觀上既有出國留學人數連續走強的因素,也有基礎教育學齡人口逐步下降的因素。以出國留學為例,毫無疑問這屬於教育國際化形勢下家長及學生的選擇。

升學路徑的多元化,學生選擇的機會多了,高考不再是“獨木橋”,這或許也是考生和家長面對高考心態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王極盛表示,到國外讀書,是一種對高考的分流,有利於減輕國內高考的競爭壓力。他也認為,心態變得更平和,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人大附中門口的噴泉開著,不少家長拿起相機拍照留念。對於賀女士來說,高考雖然也重要,但女兒才是她的驕傲,她主動把女兒的照片拿出來,連連說道,“你看我女兒多漂亮”。 

(責編:賀迎春、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