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人民網>>教育>>正文

“被遣返的留美女博士”除了唏噓還留下什麼

王海瑩

2015年04月28日09:24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近日,留美女博十蘭某(化名)因為在美期間“隻會學習”,缺乏社交與溝通能力,就業連連碰壁,在接連失業、簽証過期、精神恍惚的情況下,被美國警察遣返回國。

流浪街頭、遣返回國……一般人很難把這些詞匯與“應試強者”相聯系,然而,殘酷的現實令人心酸。確實,在應試環境下,“留美名校博士后”是多麼炫目的光環,是小時候父母嘮叨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無數莘莘學子仰慕的學霸,是眾多學校招生宣傳的典型,然而現狀卻如此令人唏噓。我們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了“應試強者”的悲劇?

從蘭博士的經歷中不難發現,雖然她成績優秀,卻“除了學習什麼也不會”,就業后,昔日引以為傲的成績資本顯然是失去了優勢。可以這樣說,蘭博士是我國應試教育制度的典型產物。我國教育在“應試”的指揮棒下,從學校到家庭,都過分重視分數,而忽視“全人”發展,以安靜、整體、聽話、高效來評判課程成功與否,以考試成績作為成敗的唯一標准,學生隻會埋頭讀書,卻鮮有和社會接觸的機會。雖然高考中也包含綜合素質評價,但缺乏相應的標准與監督機制,大部分學生綜合素質幾乎都是A,這些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時幾乎失效,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家長為孩子殫精竭慮,營造“隻要學習好,其余不用操心”的環境,從小學到中學的奧數班、英語班、鋼琴班擠佔了孩子們交往與游戲的時間。在題海戰術中,孩子們的興趣、創新、交往以及應對挫折的能力卻被漠視了。

在國外,學校課堂給予孩子們充分的成長空間,筆者在美國訪學時進入課堂發現,美國學生在課堂上確實有許多我國孩子們不能夠擁有的“自由”,他們不用穿校服,不用端正地坐著,老師和學生均可以坐在地毯上,學生在規則之下擁有充分的自由。美國的中學生不必像我國高中生學生那樣走應試高考的獨木橋,他們可以憑借著學校的積點、推薦及出色的社會實踐活動上大學。美國教育注重對學生個性、與人交流合作、動手動腦及探究能力的培養。美國家長尤其注重孩子的自立能力,奧巴馬女兒雖然生活在白宮,卻仍然要當小保姆打工賺錢。

曾有人形容“中國孩子是抱大的,美國孩子是爬大的”,這“抱、爬”兩字說明培養方式上的涇渭分明,迥然不同。假如蘭博士在學霸成長的道路上,學校給予充足的成長空間,家長也像美國家長一樣,讓孩子在攀爬中成長,可以肯定的是她的神經斷不會被現實所擊垮。雖然蘭博士的遭遇僅僅是個案,但無疑為我們的教育制度、學校及家庭敲響了警鐘:勿以應試作為通往大學的獨木橋、勿以成績好壞論成敗、勿以名校來看人生,走出應試怪圈,給孩子一個廣闊的未來,比什麼都重要。 

蘭博士雖非榮歸故裡,但社會應以包容態度待之,蒲鬆齡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中,寫《聊齋志異》卻獲得成功,數學家陳景潤在中學任教時並受學生歡迎,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卻獲得成功,這些事例提醒我們,蘭博士雖缺乏生活能力,但如果社會給予寬容和自由的發展空間,相信蘭博士定會綻放出燦爛的光芒。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賀迎春、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