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求學生涯中,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在學校的開學典禮等活動時,都會隆重演唱校歌,以此作為傳揚學校文化的載體。與校訓、校徽一樣,校歌猶如學校的精神圖騰。它被不少教育專家認為是一所學校歷史和文化的濃縮,是學校精神風貌、辦學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更是校園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
“校歌?我們學校有校歌嗎?”“記得以前學校好像教過,但現在想不起來了。”“會哼幾句,但是沒法全部唱下來?”激勵、拼搏、夢想,是校歌的主旋律,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勵志的校歌離我們漸行漸遠,在不少 90后、00后的眼裡,它被冠上了“過時老土”的標簽。
學生渴望融入流行元素,學校希望傳承辦學方針,這樣的代溝讓校歌走進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學生眼中的校歌
90后 覺得校歌老套 對固定模式不感冒
黎簫在內江市資中縣一所高中念高三,因為各種原因,從小學到高中,他輾轉多校。雖然念過的學校都有校歌,可他卻不能完整唱出任何一首。
“現在這所學校的校歌是去年才創作的,目的是為了創建省級示范學校。”黎簫說,教校歌的時候,他正好請假,所以沒有學。雖然每天中午放學廣播時都會播放這首歌,但是他還是不會唱,“因為太難聽,不願意去學。”
回憶起曾經聽過的校歌,黎簫總結了一下,一般先唱學校歷史,然后激勵學生拼搏奮斗,最后號召大家共創輝煌,老掉牙的套路,不符合中學生前衛的思維方式。
00后 惡搞校歌當趣事 合唱校歌不張口
作為00后,10歲的孟框正也不喜歡學校的校歌,雖然每周升旗儀式都要求一起合唱,但他幾乎都沒出聲。在他看來,校歌的音調雖然好聽,但歌詞太老土,像兒歌一樣,都是“搖籃”、“夢想”一類的詞匯。
孟框正說,如果校歌要改編,首先得現代一點,歌詞得新穎一點,最好是像他喜歡的歌星唱的歌一樣。
五年級的小偉就讀於內江市第十三小學,對於校歌,他覺得歌詞有些老氣。為了讓校歌有趣好玩,他還將校歌做了改編,歌詞原本是“一朵朵鮮花含苞欲放”,而小偉改編成了“一朵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擔心被老師責怪,採訪時,古靈精怪的小偉一再要求別將他的真實名字刊登出來。
學校做出的改變
20年前校歌計劃重編 希望學生二度創作
在內江市實驗小學,每一位新入學的同學都必須學習校歌。
工會主席張燕2005年才來到實驗小學,對於校歌的歷史,她並不太熟悉。翻開 1994年10月出版的《建校30周年紀念冊》,她找到了答案,第二頁印著手寫的校歌歌譜,標注了作詞者甘光地,作曲者吳中海。
張燕告訴記者,雖然這首歌起到了振奮人心,鼓舞士氣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歌詞也不太適用了。所以,她正在醞釀重編一首新的校歌,在傳承的基礎上植入現代教育理念。她認為,好的校歌,應該曲調激昂、愉悅歡快,朗朗上口,最好能將校風校訓融入校歌,讓學生在傳唱的同時加深印象。
“流行音樂並不提倡作為校歌,滿足了這一代,下一代或許也會覺得老土。如果學生創意好,可以自己二度創作。”張燕說。
百年老校歷經3首校歌 校長親自參與填詞
2014年10月5日,資中二中舉行了百年華誕聯誼大會,文藝節目以校歌開篇,校歌由資中二中現任校長李偉填詞,而譜曲的則是曾為遼寧艦寫歌的著名音樂人吳飛。
其實,這是學校歷史上第三首校歌。1938年,學校前身——資中縣立女子中學校歌出爐,歌詞與當時崢嶸歲月、立志報國的背景契合。
上世紀90年代末,學校迎來第二首校歌。
2014年,百年校慶前夕,學校校長李偉決定面向全國征集新校歌。短短一個月收到了幾十件作品,可是李偉一件也不滿意,於是,他選擇親自操刀。“花了一個多月時間,修改了十多次,每字每句,都需要仔細推敲。”李偉一再強調,歌詞創作的成功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還包括了國家一級導演張玥,學校教師楊建勇、周萍、邵成英、何雅麗等人。
吳飛為校歌譜曲后,中國愛樂樂團為這首歌進行了錄音演唱。光盤拿到手裡后,不少教師第一時間教給了學生,音樂教師周萍說:“同學們聽兩三遍就會了,有時上音樂課還主動要求唱校歌。”
談校歌發展
東興區漢安小學校長王坤崇:
小學生校歌應天真快樂朗朗上口
2010年,在東興區漢安小學新校區落成典禮上,校歌首次登上了舞台,這是學校一名音樂老師和一名幼兒老師共同創作的。
學校校長王坤崇認為,小學生的校歌應該以天真快樂為主題,所以老師在創作時以兒歌作為基調,聽起來朗朗上口,學生也非常喜愛。
“再好聽的歌曲,聽久了也會膩。”王坤崇告訴記者,以前每周升旗儀式上,學生們要唱三首歌曲,分別是國歌、少先隊隊歌以及校歌,后來,因為時間的關系,校歌就沒再唱了。
或許是基於這樣的原因,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對校歌的了解甚少,高年級的學生,對校歌有印象,但是已經忘了歌詞。
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藝術實踐教研室主任馮波:
音樂教育忽略成問題關鍵
馮波是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藝術實踐教研室主任,他也是該校校歌的創作者,他創作的校歌以舞曲的風格代替了尋常校歌進行曲風格,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目前,中小學校歌存在的問題,馮波早就留意到了,他說:“很多同學都不喜歡唱校歌。這與中小學生的音樂審美有很大關系。”小學生對音樂的意識不強,中學生開始有音樂審美觀時,學校卻忽略了這方面教育,音樂課被語數外課程佔用,同學們隻能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接觸音樂,而這些音樂大部分都被流行音樂充斥。
另外,校歌創作不專業、學生對歌星的盲目崇拜、代溝問題,都是校歌不接地氣的重要原因。
馮波告訴記者,受到流行音樂對傳統音樂的沖擊,校歌存在的傳唱度不高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很難平衡。要想改變現狀,首先需要加強對音樂教育的引導,讓學生形成對音樂的正確認識。同時,在創作時,盡可能考慮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融入流行元素,或許可以增加校歌的人氣。(記者 黃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