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人民網>>教育>>正文

留澳8年海歸再創業實現“歸園田居”夢(圖)

2015年02月27日09:05  來源:青年參考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留澳8年海歸再創業實現“歸園田居”夢(圖)

陳科

  陳科

“煮水江南莊”大棚中的作物長勢喜人。

  “煮水江南莊”大棚中的作物長勢喜人。

農庄內的散養雞

  農庄內的散養雞

  春節過后,陳科位於江蘇無錫郊區的綠色農場“煮水江南莊”即將正式開業,這位第二次創業的80后海歸,實現了自己“歸園田居”的夢想。看著一磚一瓦都由自己設計、打造的農庄,陳科心裡有種“親手把孩子拉扯大”的成就感。

  80后海歸回鄉建綠色農場

  得知有家公司要來“煮水江南莊”辦年會,陳科早早起了床,看著工作人員宰好了兩頭豬和一頭羊,又跑到大棚裡忙了個不亦樂乎。雞鴨果蔬處理起來容易些,第二天早上再弄也來得及。

  《青年參考》記者按照約定時間撥通陳科的電話時,他已在那間又當辦公室、又當臨時宿舍的集裝箱房屋裡等候多時了,旁邊一大群扑棱著翅膀的雞爭相鳴叫,聲音透過電話聽筒清晰地傳來。

  這群以草莓秧子為食、滿院子自由奔跑的雞,可以做成農庄裡最值得驕傲的一道大菜。陳科砌了個土灶,顧客可以自己做菜,也可以請“陳大廚”一顯身手。

  食材都是現成的——陳科自己種的無公害蔬菜﹔菜名也是他精心取的,清蒸青魚叫“郁郁青青”,紅燒土雞叫“鳳凰台上鳳凰游”。上次有位食客親手拔了霜打過的菠菜,發現味道特別清甜,臨走時一口氣買了50斤。

  對農業產生興趣后,陳科就開始到處尋找合適的地點,一開始在宜興看到一塊背靠茶山、附近有旅游景區的土地,但因為“不懂茶”而放棄了。回到家鄉無錫江陰,恰好朋友村子裡有一大片閑置土地,方圓10公裡沒有工業污染,距離無錫、江陰和張家港市都隻有20分鐘車程,惟一的缺點是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塊“死地”。

  對於這一點,陳科並不介意。“農村就應該有農村的樣子,不該搞那麼濃的商業色彩,要是有傳統的煤渣路才好呢。”

  2014年6月,陳科在此租了40畝地,如今“雛形已經有了,隻差將來慢慢雕琢”。他建起了10個西瓜大棚、30個草莓大棚、30個蔬菜大棚,種了梨樹、蘆柑,圈了3個散養禽類的區域,還有用來養魚、蝦、蟹的池塘和專門種植多肉植物的沙地。他計劃用農庄的產出喂養動物,再用動物的糞便施肥,目標是實現零排放。

  建設農庄的過程中,陳科學會了不少新技能:DIY多肉植物、插花、用石磨磨豆腐,樣樣都得“跨行”。

  創業初期人手不足,去建材市場買木材、沙子、磚頭,搭蔬菜大棚和做木柵欄,陳科都得親力親為,就連請木匠做活,他都得幫忙打下手,有時熬到下午兩三點鐘才能吃上一頓午飯,還是隨便買個燒餅、饅頭湊合一下。

  “現在人力成本高,請一個木匠一天得花220塊呢。”這個為農庄投入差不多300萬元的年輕人告訴記者,“天上不可能掉餡餅,很多事都輸在‘懶’上。隻要勤快,沒人不成功。”

  留澳8年,沒向家裡要錢

  晚上10點,陳科在睡覺前習慣性地發了條微信朋友圈:“我曾是極度焦慮的人,因為焦慮所以拼命趕路,因為拼命趕路反而忘了自己要什麼。我翻山越嶺,從不曾看風景﹔等越過山丘,才發現空無一物。”

  33歲的陳科發此感慨是出於真心。過去幾年裡,他也算是在職場中摸爬滾打過。

  9年前,陳科碩士畢業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獲得了電子工程和工商管理雙學位,本科則是建筑設計和人力資源雙學位,並拿到了澳大利亞“綠卡”。但少時離家的他,彼時迫切想回鄉陪伴雙親。

  小學三年級到無錫市讀書時,住在親戚家的陳科就隻能一個月見一次父母。1998年,16歲的他獨自前往澳大利亞求學,學了3個月語言后,在一所教會學校開始讀高二。父親年輕時有機會去澳大利亞,但為了家庭選擇放棄,陳科出國算是“子承父業”,替父親圓夢。

  從17歲開始自己打工賺錢,陳科就再沒向家裡要過一分錢生活費。洗碗工、廚師助理、服務生、收銀員、領班、酒店大堂經理、購物中心清潔工,他“什麼都干過”。

  留學生活很是枯燥,學校、宿舍、打工地的三點一線之外,陳科最大的愛好是旅游。在澳大利亞,他看到了廣袤的農場、現代化的機械和新鮮的有機食物,這無疑對他現在的事業影響頗深。

  跳出地產圈,當生態“農夫”

  2006年回國后,陳科到一家做鋼管生意的外貿公司工作。說是外貿公司,其實連外貿部都沒有,陳科靠自己的語言功底和人脈,在一年時間裡將這部分業務做了起來。

  隨后,他跳槽到一家北京房地產集團的無錫分公司。在這裡,他又是隻用了一年時間,就從普通員工做到部門經理,到離職時已是年薪30萬元的總經理助理。

  2012年,二線城市的房地產行業漸漸衰微,“就連萬科都開始轉型做旅游地產”。陳科順勢辭職,和前同事一起到黑龍江某旅游景區做設計、裝修、施工。這次創業,陳科賺到了7位數的第一桶金。

  要不要繼續下去?陳科很糾結。“我從事房地產行業近7年了,實在不想做了。”就在此時,一位轉行農業的前同事,為陳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這個不同尋常的選擇引來不少人質疑,“做生態農業,第一年不可能有收益,頭3年別想收回投資”。去年11月,一起合伙的朋友建議試營業,開車帶著多肉植物去無錫搞活動,一天下來隻賣了三四百元錢。朋友急了,提出撤資。

  這下隻剩陳科一個人努力了,好在關注他的人越來越多。他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農庄的微信公眾號建立才幾天,就有了500多個粉絲。“我不做廣告,干什麼都要錢,算了吧,還不如給員工發點福利。”

  “讓下一代體會現代農村”

  不久前,陳科96歲的爺爺在他的農庄辦壽宴,滿意之余欣然提筆為孫子題字,內容是陳科自己斟酌寫下的“煮水江南莊序”。他打算將來找塊石頭刻下來,放在農庄裡。

  理工科出身的陳科,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煮水江南莊”這個名字就是他的手筆。

  “煮水,讓你的生活蒸蒸日上,是小資喜歡的﹔江南,瓊瑤筆下的江南到處都是浪漫的愛情﹔莊是金庸、梁羽生筆下的江湖,俠義之莊。農庄的英文名叫Amidst The Rain,煙雨濛濛。”陳科希望借這個名字來“表達3種情懷”。

  閑時,他喜歡寫些頗有古風的文字發在朋友圈裡,尋覓知音。“煮水江南莊序”裡的兩句話,就說出了他的心聲:“遁世山水間,去尋那方丈桃源。將一生功名挂冠,於那半生榮華擱置楚水畔。”

  給別人打工時,勾心斗角的“職場宮心計”讓一副直腸子的陳科很不適應。他是那種“夏天一雙洞洞鞋穿到底”、“放縱不羈愛自由”的性格,卻得西裝革履地被束縛在辦公桌前,磨得身心俱疲。

  如今,實現了“歸園田居”夢想的陳科生活規律,早睡早起,在田間地頭勞作,偶爾給4隻小羊羔接生,“每天都很開心”。從建農庄到現在,他從180斤瘦到140斤,近視度數也從二三百度降到了100度。

  當然,自己當老板的陳科也要適應全新的角色,得琢磨怎麼給員工發年終獎,怎麼把農庄辦得更好。無錫附近的農家樂數量不少,但他想做不一樣的。

  從建筑設計的專業眼光出發,他將農庄建成了敞開式,“圍起來就不覺得大了”。別的農場項目單一,陳科希望盡量“多元化”,年輕人可以借棋牌、釣魚來休閑放鬆﹔小孩玩沙子、DIY多肉植物或摘草莓﹔女顧客則能靠插花、種菜、磨豆漿來自娛,“讓全家人都放鬆”。

  “讓下一代體會農村”是陳科的夢想。農民大多四五十歲了,“等他們老了,中國的農業怎麼辦”?現在的小孩很多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80后、90后根本不知道食物從哪兒來,農村什麼樣。”他說。

  前幾天無錫下大雪,一群家長帶著小孩來試營業的“煮水江南莊”採草莓。有個三四歲的孩子回家后,用微信跟陳科語音聊天,夸獎“草莓真甜”。這句天真童言,讓陳科這個直腸子、真性情的男人,著實高興了好一會兒。希望讓城裡孩子體會現代農村的他覺得,孩子的褒獎,是對他最大的安慰。(陳科)

(責編:郝孟佳、熊旭)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