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讀到一篇標題為《在美見聞錄:我兒子的數學真是體育老師教的》的文章,講述了自己的孩子從北京轉學去美國,數學科目被一個“體育老師”教成了滿分的故事:
兒子自6年級轉學到美國,數學一直不怎麼好,成績一直是F,7年級結束時更是差點留級。然而, 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我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
原來,今年教孩子數學的老師,是7年級時教他體育的老師。這位老師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他有體育數學老師雙重角色的特別身份,而且更在於他的特別的教授方式,上課的時候常常給學生講故事,他出生在哪個州,在哪長大,養過什麼寵物等等﹔還會每次“教錯題”,讓課堂熱鬧起來……
“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用中國父母的眼光來看,這本身就是一件不靠譜的事情,更別說這位教師別具特色的教育教學方式了。然而,正是這樣一位體育數學老師卻讓孩子的成績,在孩子升入八年級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使得孩子的數學成績變為B+,並在小測驗中取得滿分。
“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個看上去顯得有些稀奇的故事,卻也包含著令人深思的道理。
文中孩子的美國學校所在城市,要求老師必須體育好,不管是教什麼課的老師,都被要求必須能帶體育課。這條要求不僅解釋了“體育數學老師”出現的原因,同時,更是對任課教師高標准高要求的一條借鑒。讓體育精神浸潤校園,本是我們素質教育中的應有之義,但常被我們忽略的是教師的示范作用。
同樣, 給我們啟示的,還有這名“體育數學老師”特色的教學方式,看似不靠譜,背后卻蘊含著教師尊重孩子,調動孩子興趣的用心和創新,更多地讓孩子主動參與。這些看似“偷懶”的上課技巧,卻正是我國教師成為 “好老師”所需要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