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綜合素質評價必須配套錄取制度改革

熊丙奇

2014年12月16日17:07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教育部16日公布兩個重要文件——《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以及《關於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根據這兩個意見,明年起高中將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分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5項,中學須真實記錄學生3年表現,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准評價學生的做法,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所設定的科目均列入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有一定了解后確定選考科目。

這兩個文件是對今年9月頒布的《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進一步落實。規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高中學術也水平考試,把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大學錄取,以此促進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和大學科學選材,其出發點無疑是好的,可是,如果不改革按高考總分錄取的集中錄取制度,綜合素質評價在現實操作中很可能演變為走過場,而學業水平測試則可能加重學生的負擔。

分析我國基礎教育的考試、評價改革,不能脫離錄取制度。不妨來分析一下,在目前的集中錄取之下,中學綜合素質評價和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會有怎樣的走向。

在集中錄取之下,轟轟烈烈的綜合素質評價,很可能派不上多大用場。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在集中錄取制度中,高考科目的總分,是教育考試部門投檔、學校錄取的重要、甚至唯一依據,在實行平行志願投檔之后,更是如是。綜合素質評價最多在兩名學生分數一樣,和在專業錄取時發揮一定作用,這還要看綜合素質評價是否有參考價值,如果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大同小異、缺乏個性和區分度,那麼,學校在錄取時對綜合素質評價的參考,就可能是根本不參考。在這種情況下,有多少學校、老師、學生會認真對待綜合評價?

將學業水平測試納入高考錄取也是如此。率先試點高考改革的上海和浙江已經公布將學業水平測試(6門選3門)納入高考的方案,3門選擇計入高考成績的科目,在測試時,計等級,在錄取時,折合為分數,上海的3+3總分為660分,浙江的3+3總分為750分,這和以前的3+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並無本質差別,只是一定程度給了學生科目組合的選擇權,但學生圍繞高考分數學習的方式並沒有根本變化。雖然教育部門強調,將語數外之外的其他學科測試放在高中階段進行,可以分散學生的壓力,可在總分錄取模式中,這其實把高考的戰線進一步拉長,學生的壓力有增無減。

問題的關鍵在於,推進綜合素質評價、高中學業水平測試,需要配套推進錄取制度改革。如果能推進招考分離,大學自主招生,綜合素質評價、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就能真正起到促進中學重視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的作用。但遺憾的是,對於實行招考分離的改革,此前頒布的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意見,並無明確提及。相關的內容,只是隱藏在規范高校自主招生中。根據改革實施意見,從2015年起,高校自主招生將移到統一高考之后,但到目前為止,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究竟怎樣操作,還再等教育部和有關高校的政策。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和集中錄取制度嫁接,依舊是給學生一定的加分錄取優惠,價值並不大,無法有效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而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能實行基於統一測試的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即學生用統一成績去申請,大學自主結合統一高考成績、中學學業水平測試、中學綜合表現、大學面試考察用多元評價體系評價學生,那麼,這種錄取制度,就將逐漸打破原有的教招考一體化格局,突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引導中學從唯分數中走出來,推進多元教育。

高考改革不能僅在考試科目、考試評價上做文章,而必須在錄取制度上啃硬骨頭。教育部推進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測試的設想不錯,但離開了錄取制度改革,前景難以樂觀。我們期待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中,有招考分離的實質性突破,這樣才能讓中學獲得自主教學的空間,真正重視綜合素質評價,同時也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個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

(責編:賀迎春、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