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訊 北京市立足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打造北京新教育地圖。總體思路是進一步加強省(市)級對廣義教育資源的統籌力度,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實質性擴大,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迫切需求。要求各區縣都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做到2014年形成改革的突破局面,到2020年,全市的優質教育資源要達到一個更高水平。
一個重要的方向是以優質教育資源的重組和整合為切入點,基於這種重組和整合打出一套深化立德樹人、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干部教師流動、優化選拔考試機制的“組合拳”,實現公平與均衡問題的突破。這是從根本上緩解擇校矛盾,實現教育公平從機會均衡向實際獲得的均衡邁出實質性步伐。
一、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建設成效顯著
2012年起市政府連續兩年以政府實事形式推進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建設,在全市布局了45個優質教育資源的支撐點和新的生長點。2012年市級投入約2.4億元,重點建設15所學校,新增學位約9012個,總學位22810個﹔2013年將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建設項目學校擴大到30所,投入約6.18億元,新增學位數24881個,預計總學位數將達到41610個。城鄉一體化學校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實質性增長,輻射帶動周邊教育迅速發展。
在“一個法人,一體化管理”的政策原則框架下,一個校長在兩個校區擁有同等的人事、財務、教育教學安排、校園文化建設等各項權力,兩校共享學校教育教學資源,教材、作業系統及校內考試評價實施統一管理。城鄉兩地的學校利用各自有利條件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這不僅是對弱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輸出,也為資源輸出校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資源輸入校和輸出校共同進行從“輸血”到“造血”的探索,把打造一支過硬的教師團隊放在了重中之重。多對一體化學校中,輸入校教師到輸出校開展學習實踐,雙方互派教師跨校任課、聯合培訓已形成長期制度,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共同收獲成長。有的學校還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兩校間遠程教研聽課的平台,這種實時互動實現了教育教學的無縫對接。每對一體化學校,多樣化的資源融通共享,讓年輕教師迅速提高成長。
資源輸入校對輸出校的教育理念、課程資源、文化建設等實現了全方位的“復制”創新,通過促進文化認同來縮短兩校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有的學校每學期都會派學生“訪學”本部,有的輸入校從校舍設施到校園文化景觀,都參照總校的標准重新設計,校園文化一脈相承,這些都成功建立了兩校師生之間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兩年來,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建設促進了優質資源融通共享,在短時間內,輸入學校在“形、構、質”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輸入校的教學設施設備、校園文化等與輸出學校基本一樣,在硬件上兩校達到“同形”﹔通過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課程、教材、作業、考試、評價等已納入本校統一管理等措施,新引進的師資也按輸出校的選拔標准,兩校在制度層面、標准層面達到了“同構”﹔一些學校管理干部、師資互派,深度融合,共同開展教師培訓、教研活動、學生活動,個別學校在教學質量上有了質的飛躍,向“同質”邁進。輸入校的生源從“流出”轉向“流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今后,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仍將繼續增加,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優化布局,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合理、實質性擴充。加強制度建設和落實,保障工作良性、可持續發展,重點落實《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建設管理辦法》《北京市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經費使用細則(試行)》和其他相關支持文件,規范和支持有關工作。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交流、研討,以共識推動發展。做好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宣傳工作,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城鄉新區一體化學校建設,不僅是建設一批優質學校,更要探索出一套中小學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長效機制,從最初的捆綁式發展,到輸入校借力提升,最終實現具有特色的可持續性自主發展。
二、外引內聯盤活教育資源
在北京市統一部署下,各區縣緊鑼密鼓、提速開局。立足義務教育公益、普惠、均等的法律責任,重整結構頂層設計、外引內聯盤活資源,提高優質教育供給,讓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是各區縣教育綜合改革的主線。
首創學區制的東城區,依托10年學區制改革的堅實基礎,在義務教育綜合改革中著力全區統籌配置資源:干部教師淡化學校身份,強化區域身份﹔學生淡化學校邊界,在整體通道中聯合培養﹔8大學區(和平裡學區,安定門-交道口學區,景山-東華門學區,北新橋-東直門學區,東四-朝陽門-建國門學區,東花市-崇文門-前門學區,龍潭-體育館路學區,天壇-永定門外學區)中小學全部打開門,形成統一辦學空間。以“入盟入帶一貫制”(加入深度聯盟校、進入優質教育資源帶、建立九年一貫制實驗校)三條途徑全面提升東城區小學教育優質品牌﹔通過學校深度聯盟、年級托管、小班化實驗等大力發展優質初中。未來5-7年,全區優質學校共增長33所,擴大優質教育學位6450個,實現區域中小學全面優質化、品牌化。通過優質品牌小學增設初中部和示范中學增設小學部兩種方式,積極探索中小銜接的實施路徑。未來3年內,在每個學區都建立1所以上的九年一貫制優質學校。
今年西城區將採取新建、改擴建、追繳還建項目等多種方式,逐步補齊校園面積缺口,新增學位2840個。此前西城區組建了以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實驗二小、北京小學為核心的四大教育集團,在各學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海澱區三大舉措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規模。一是名校多校多址辦學,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布局。如在北部地區,依據“筑巢引鳳”的思路,先后啟動了清華附中永豐校區、一零一中學溫泉校區和翠微小學溫泉校區的建設工作。二是調整小學學區規劃,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范圍。如對優質教育資源較少的西苑學區和優質教育資源豐富的海澱學區進行調整,明顯提升了該地區整體教育水平。三是創新資源共享機制,建立了海澱教師研修網和優秀課程資源庫,為全區兩萬名教師提供了更為及時、有針對性的教研、科研服務。
京郊門頭溝在義務教育改革推進方案中,借力區域棚戶區改造、城市化建設,一方面採取對口捆綁、城鄉一體化、引進名校新聯盟等多渠道,大幅擴展優質教育資源規模﹔另一方面大力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干部教師整體流動激活發展動力。未來3年,將實施“城區與山區學校捆綁式發展”戰略,形成14個發展共同體,實現研、教、考、評等同步提升的基礎教育優質教育群。該區還將引進100名名校長、名教師等高級人才,力爭三年內實現全區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科各年級至少有一名領軍人物,從而引領和帶動本土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三、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
北京市積極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2012年起,以優質教育資源為核心,啟動北京數字學校建設,精心打造供全市中小學師生和廣大市民共享、共用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2013年,北京市教委不斷豐富和深化教育服務內容:一是提供無處不在的學習通道﹔二是提供實名網絡學習空間,建立了以“用戶參與和個性化應用”為核心的交互式網絡虛擬學習社區﹔三是提供豐富、多元、精品的覆蓋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數字化名師課程,2013年開發模塊化高中課程2000節,完成20%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資源(約2500節)的更新﹔四是組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活動,定期開展網絡夏令營、冬令營活動,中高考考前專題輔導,學校風採展示活動,網上家長學院等活動,全方位開放﹔五是提供學法指導、育兒指導信息推送服務。
教育信息化能夠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快速便捷地傳遞給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家庭、每一名學生,較快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現代化,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利用信息技術不僅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也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充。
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推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進而推進素質教育,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是北京當前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主要目標。2014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將在改革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開創首都基礎教育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