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别具特色的欣赏教育小举措
优点卡:一般是自己或他人将优点、进步写在一张小小的卡片悬挂在早园竹上。一周后孩子们再把优点卡摘下来装进自己的成长袋中收藏起来。小小的“优点卡”能够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逐步形成了“我的优点大家说,我的目标自己定”的教育氛围。
快乐成果袋:每个教室的墙壁上都挂着学生的“快乐成果袋”,里面放着学生每一阶段获得的成果:一张喜报、一张奖状、一份优秀的作业、一个精美的小制作等,孩子们定期整理成长袋,以便感受成长的快乐。
每周我展示:每班教室外面有一块软扎板,每周展示一名学生的风采。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将照片、作品等整理好,配以文字向大家介绍。一学期展示20名学生,一年后全班学生全部展示一次。
班级岗位轮换制: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中设立多个小岗位,每个岗位上安排“小班长”,并有相应的职责,每周轮换一次,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工作给予评价、激励与指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体验到 “干部即服务”,学会了欣赏,收获了自信与快乐。
班级小小微善社: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发组成的公益服务小队,帮助分发报纸、信件、通知等。引导学生日行一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我校安排一名首师大心理专业的毕业的老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有“心海扬帆”咨询室、发泄区,接待个别学生来访;利用闭路电视集中开展心理团体辅导;针对一年级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开设“快乐起飞”校本课程。
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校园环境陶冶着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这些美好的校园生活将滋养师生的一生。
三、课程支撑,落实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需要内涵浸润于心,需要鲜明的校园环境彰显,更需要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支撑,于是将欣赏教育通过课程落实成为我们特色建设中的中心工作。
(一)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享受幸福的课堂
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更是师生享受教育幸福的过程。学生在一节课中一般经历“思维启动阶段、思维兴奋阶段、思维调试阶段、思维回归阶段、思维疲劳阶段”。因此我们提出“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引领学生享受学习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表”引领教师开展实践。总结出在课堂教学中:欣赏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凝聚爱的动作,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欣赏是一种技巧:善于倾听,善于发现,承认差异,学会等待,教育智慧油然而生;欣赏是一门艺术,善待错误,利用生成,课堂精彩别样绽放;欣赏更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并进行了培训和新教师个别指导。
(二)立足多元发展,开发校本课程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充分学习、全面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文化欣赏”为校本课程总主题,开发目标定位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升其生命质量”;开发思路为“主题引领——专题实施——整合推进——多元发展”。目前《文化欣赏》校本课程共有50门子课程,包含《古诗诵读》、《走进图书馆》、《乐器进课堂》等6门必修课,《魅力皮影》、《神奇版画》、《安全急救队》、《金话筒》、《跆拳道》等44门选修课,基本满足了全校2300余名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三结合”方式有效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
“安全急救队”校本课程让孩子们掌握了自护自救小本领,体验了助人与交往的乐趣
1.自主选择与统一学习相结合
必修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内容,如《古诗诵读》,每学期安排定量的古诗,由语文教师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完成;《走进国学》通过新希望电视台的国学栏目完成。选修课程突出选择性,充分体现“我的课程我做主”原则,按照“推介——选择——编班——微调”的程序完成选修课程的课前工作。
2.集中课时与零散课时相结合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我校把选修校本课程排进课程表,做到专人、专时、专室。周五下午定为一二三年级的校本课程时间,每次连续上两课时。周一下午为四五六年级校本课程时间,每周1课时。每门子课程都有固定的上课地点。必修课程时间不固定,由相关教师自主安排,不安排专门课时。
3.统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必修校本课程活动中评价。《古诗诵读》通过组织“古诗过关”、“古诗积累星“和“古诗积累优秀班集体”的评选活动评价课程实施效果。选修课程多元评价。采用 “走班式”、 “平台式”、 “汇报式”、特色活动式等评价方式。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