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反馈辽宁义教均衡发展意见

2014年10月14日12:27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10月14日电 (赵英梓)9月24日至28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辽宁省申报的23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辽宁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相关要求进行的。督导检查组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对23个县(市、区)的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核,其中6个县(区)的差异系数未达到要求,未能通过本次认定。

督导检查组分6个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的17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99所,其中小学51所,初中26所,一贯制学校18所,完全中学4所,教学点6个。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共44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7105份,回收有效问卷7101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

督导检查组对17个县(市、区)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辽宁省17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辽宁省结合实际,就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制定了相关指标。督导检查组对17个县(市、区)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详见下表)。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数八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计算差异系数的八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差异也越小,即学校间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结果:17个县(市、区)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277至0.638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225至0.534之间(详见下表)。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辽宁省根据实际,在实施办法中增加到五个方面48项指标,总分120分,得分率达到90%(即108分)为合格。核查结果:17个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均在108.5至116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详见下表)。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辽宁省对17个县(市、区)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结合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辽宁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17个县(市、区)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辽宁省17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辽宁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去年7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又有17个县(市、区)接受了国家评估验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政府强力主导,积极推进均衡发展

一是领导得力。各县(市、区)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普遍建立了定期议教制度、领导包保责任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教育现场办公制度等工作机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沈阳市沈河区42名副区级以上干部对53所中小学校实行分片包保责任制度,全面指导和协调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沈阳市于洪区、鞍山市铁东区区委、区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教育专题会议,区人大、区政协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教育专项调研和视察。锦州市凌河区建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督察小组“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形成了合力办教育、全力抓均衡的良好氛围。

二是财政给力。各县(市、区)坚持教育投入“三个优先”:年初预算优先考虑教育、执行预算优先满足教育、年终调整决算优先追加教育,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经费保障。沈阳市浑南区2010-2013年投入教育事业费15.25亿元,年均增长20.8%;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2.37亿元,保证了义务教育快速、高水平发展。沈阳市大东区3年增拨教育经费10多亿元。鞍山市立山区对学生不足500人的学校按500人拨付教育经费,提升了全区近70%中小学校的教育经费,提升幅度平均达50%。

三是督导助力。各县(市、区)建立了县、乡、校三级教育督导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了中小学校挂牌督导全覆盖;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年度监测结果报告制度,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增值评价工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科学参考。沈阳市大东区完善了督导评估方案、指标体系、考评细则和工作程序,开展实时督导,通过现场反馈、按时整改、及时验收等,确保全区中小学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沈阳市沈河区研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系统,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动态跟踪监测,为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详实的数据支撑。

(二)追求高标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按照“撤小、扩强、带弱”的工作思路,不断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铁岭市的调兵山市先后将23所村小2465名学生全部集中到城镇中心小学,撤并了4所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提升了教育整体质量。沈阳市苏家屯区新建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形成了“一乡一校”的教育格局。辽阳市弓长岭区将区内的33所学校整合调整为办学条件好的5所学校,使得全区办学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

二是校园建设标准化。各县(市、区)积极筹措资金,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校际均衡。沈阳市沈河区近三年累计投入6.59亿元,完成了70个建设项目,新增教育用地5.3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鞍山市铁东区近三年累计投入5.6亿元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平均每所学校投入1600万元,所有学校操场实现了塑胶和草坪化处理。盘锦市盘山县投入 3.3亿元,在新县城建设了占地360亩的教育园,极大满足了县城新增居民孩子就学需求。

三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各县(市、区)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校校通、班班通建设,进行学校仪器设备提档升级,加快了学校现代化进程。沈阳市于洪区2013-2014年共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完成了70%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全区教育信息资源总量达4.2T,所有中小学实现1000兆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沈阳市浑南区、于洪区90%以上学校建有录播教室。沈阳市沈河区、大东区每班一台液晶书写屏。沈阳市苏家屯区微课程、微视频等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应用。铁岭经济开发区宽带网络校校通、多媒体教学资源“班班通”覆盖率,教师电脑配备率、教室电子白板配备率均达到了100%。

四是后勤服务优质化。各县(市、区)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建设,健全校车服务体系,提供营养配餐等,切实保障学生饮食卫生和上下学交通安全。沈阳市浑南区投入6000万元,建设中小学中央厨房,全区义务教育学校2.8万名学生吃上了统一配送的营养餐,深受家长好评。辽阳市弓长岭区每年投入补助资金近200万元,为距离超过四华里的1100多名学生安排校车通勤。盘锦市盘山县投入3000万元,购置新校车130台,实行公司化运营,实现了城乡学生乘车全覆盖。

(三)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一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各县(市、区)通过实施教育人才引进工程、“特岗计划”,采取在编与聘用并行等方式,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着力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沈阳市浑南区三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近600人,占在职教师的比例超过1/4,城乡学校教师在年龄、学科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趋向均衡。铁岭经济开发区近三年公开招聘师范类特岗毕业生24人到3所农村学校任教,优化了区域中小学师资配置。盘锦市盘山县近三年为农村学校招聘近300名大学毕业生,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辽阳市宏伟区高起点建设教师队伍,每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招聘15名教师,目前已经招收教师39名。

二是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各县(市、区)通过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专家型校长成长计划、中小学校长职前培训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完成了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沈阳市沈河区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全区师资培训经费每年人均超过4300元。抚顺市顺城区近三年投入336.6万元,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多种教师培训平台。锦州市凌河区通过特色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8%。

三是创新教师交流机制。各县(市、区)通过设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交流奖励专项经费,实施教师交流计划、城区优质中小学校长到农村中小学挂职任校长计划等,实现了校长、教师交流机制化、常态化。沈阳市大东区建立健全了教师管理中心、教育系统人才库,探索出双向选择式、学区联动式、跨校兼聘式、支援边远学校奖励式和校辅人员互换式等多种教师交流方式。营口市西市区遵循优质向薄弱、就近交流、学科均衡、个人自愿与组织选派的原则,近三年校级干部交流比例达50%, 骨干教师交流比例达20%,促进了优势互补、整体发展。辽阳市宏伟区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2010年以来,教师交流的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校长交流率达到70%以上。

四是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各县(市、区)在巩固提高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增加教师教师岗位吸引力和职业幸福感。沈阳市浑南区按照每位教师2万元标准,设立教师奖励基金,每年投入4600余万元,用于校长、教师的交流和奖励。沈阳市苏家屯区每年设立100万元教育发展基金,实施名校名师工程,组建了2个教育专家工作室,7个市级名师工作室。

(四)注重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注重规范办学。各县(市、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树立了良好教育形象,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各城区学校普遍实行的就近入学和阳光分班政策,深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锦州市凌河区坚持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100%分配到各初级中学,减轻了学生升学压力,减少了学校之间的无序竞争。铁岭经济开发区大力开展校校公开课、人人公开课、天天公开课活动,深入推进“阳光教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激发学生潜能。铁岭市的调兵山市以问题的设计为中心,构建了“五环三步一中心”问题引导教学法,出版《问题引导教学法》丛书4册。

二是注重特色办学。各县(市、区)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抓手,按照“一校一品、一品一特、一特一优”的办学思路,强化内涵提升,引领特色发展。沈阳市大东区融合思维可视化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本真教育生态体系。大连市旅顺口区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阳光教育”两大区域特色品牌,推进德育系列化、课程化。鞍山市立山区定期开展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广泛开展陶艺、航模、蜡染、篮球等活动,实现了特色教育常态化、品牌化、个性化。抚顺市望花区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区政府和教育局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坚持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全方位开展学雷锋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区助人为乐的事迹层出不穷。

三是注重开放办学。各县(市、区)广泛吸收各种资源,为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契机。他们有的与教研部门合作,有的与高校合作,有的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有的与外省市合作,结成战略同盟,构建交流平台,实现无缝对接,社会资源源源不断涌向教育。大连市旅顺口区与大连市中山区结成战略联盟,构建异地同步教学交流平台。鞍山市铁东区、抚顺市顺城区、营口市西市区与美国、法国、新加坡、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数以千计的校长、教师走出了国门。铁岭市的调兵山市近三年共邀请了30多位全国知名专家来讲学,充分发挥了外地专家的引领作用。

四是注重集团办学。各县(市、区)积极探索“联校制”“学区制”“集团化”“协作区”等多种办学形式,组成教育联合体,打破了校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壁垒,以资源共享促进均衡发展。沈阳市沈河区将44所小学、初中组建为7大教育集团,每年近3500名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低成本扩张。大连市旅顺口区实施城乡组团办学,65名校级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带动了农村学校快速发展。鞍山市立山区成立6个教育共同体,建立教师短期交流任课机制,定期开展校际教研交流活动,有效促进了校际间师资水平的共同提高。抚顺市顺城区构建了“优质学校+薄弱学校” 的大学区管理模式,推进学区活动一体化、学区教研整体化、学区发展特色化,实现了教育理念、资源、方法、成果的共享。

(五)保障教育公平,关爱特殊群体

一是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各县(市、区)构建了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权利和与城区学生同等待遇。沈阳市于洪区承担了沈阳市68%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占全区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64%,为此区财政近三年多投入10.75亿元。辽阳市宏伟区所有公办学校向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务工人员子女在就学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营口市西市区成立了“流动儿童课外活动中心”,为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优良的环境、设施和师资。

二是保障留守儿童享受“家庭”温暖。各县(市、区)将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普遍建立了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制度、社会结对帮扶制度、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让留守儿童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抚顺市望花区建立了留守儿童就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每所学校设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三是保障残疾儿童享受教育权利。各县(市、区)大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大特教学校专用设备配置,拓宽随班就读渠道,延伸服务半径,使盲、聋、哑、弱智和自闭症孩子从小学到高中都受到良好教育。沈阳市沈河区投入2500万元改善盲校办学条件,并每年安排1100多万元保障学校运转。现有200余名在校生中,沈阳市只有4名,为东北地区做出了特殊贡献。沈阳市苏家屯区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三免两补”政策,生均公用经费达到8000元,是普通学校的10倍,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鞍山市铁东区是“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着重残疾学生职业技术教育及技能培养,毕业学生全部具有一技之长并实现充分就业。

四是保障贫困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各县(市、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资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贴,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抚顺市望花区落实特困学生补助政策,解决了1356名特困家庭、低保户家庭子女上学问题。铁岭经济开发区设立扶困助学专项经费,2013年为1200名乘坐校车贫困学生提供补贴70万元,为1400名贫困学生发放午餐补助81.2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学校办学条件存在不足。沈阳市沈河区、大东区、浑南区,鞍山市铁东区、立山区,抚顺市望花区,营口市西市区,辽阳市弓长岭区、宏伟区,铁岭市的调兵山市部分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或“生均体育场馆面积”不达标。

二是部分县(市、区)教师结构性缺编。沈阳市于洪区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外语、体、音、美等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抚顺市顺城区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后备力量不足。铁岭经济开发区教师总量超编,部分学校、学科缺编。盘锦市盘山县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年龄偏大,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

三是部分城镇学校班额过大。沈阳市苏家屯区、大连市旅顺口区、锦州市凌河区的一些学校,由于城市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教育资源不足造成部分学校班额过大。

四、督导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各县(市、区)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化发展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三个增长”。要紧紧抓住“全面改薄”的历史机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每所学校的校舍、实验设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音体美器材等进行标准化配备,确保达到省定标准。要根据城镇化加快的形势,研究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尽力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对于长期难以解决的老城区校园面积狭小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形成有效对策;对于城区新建住宅小区、生源较集中的区域要配套建设学校。

(二)进一步加大调配力度,持续优化教师结构。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拓宽教师补充渠道,有计划地补充农村师资,补充紧缺学科教师,补充优秀骨干教师,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奖励计划、设立农村教师专项补贴等,不断创新教师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要加大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力度,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努力实现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和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配置均衡化。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统筹,持续提升均衡水平。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统筹管理,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健全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制,确保如期实现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规划的目标。要进一步强化督导,对已实现基本均衡目标的县(市、区)做好动态监测,巩固提高均衡水平;对未达标地区要加强督查,指导做好查缺补漏工作,推动均衡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要针对本县(市、区)单项差异系数不达标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方案,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均衡发展总体水平。

督导检查结束后,请辽宁省进一步研究,及时布置整改工作,在三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责编:赵英梓、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