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落幕的“首届全国中学生科普作文大赛”在全国中学生中引起不小反响。参与评选的专家感到,科普作文是拓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学生科普写作能力亟待提升。
据了解,本次大赛是我国首个中学生科普作文类比赛,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大赛在全国1000多位报名选手中选拔101位入围决赛,要求学生以《五十年后的XX》为题,在3小时内撰写科普作品,最终决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19名及优秀奖若干。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看到不少中学生具备优秀的科普写作潜质,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许将成为未来我国科幻写作的种子选手。”中国科普作文协会秘书长石顺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作文比赛,不仅在学生中普及了科普意识,也为我们未来的科普写作事业储备了人才。
大赛评委会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王直华指出,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科普文章,除了要语句通顺、言辞达意以外,还要将科学性、创造性、实践性、逻辑思维性纳为评选标准。同时,好的科普文章要与学术区分开,描述和结论不需严谨如论文,手法上应多用故事、比喻、笑话等,科学术语要用,但引入要生动;公式也要用,但讲解要详细。
据专家介绍,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正通过政策、立法、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普写作在欧美不少学校受到追捧。
大赛承办者、清华紫光教育机构总裁李凌己指出,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内容中,应更加重视学生科普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相比于传统的作文写作,科普作文的写作具有多重的价值与意义。(记者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