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奇怪的病症,让他无法闭眼睡觉
一场特殊的募捐,为他重拾生的希望
大学生患病弃保研 千人冒雨街头募捐
李会和儿子罗秋原。
华西都市报:如果没有这场大病,郫县的罗秋原已经是重庆大学的研究生了,正如他憧憬的那样“人生的上半场好像刚刚开始。”然而,这种怪病不仅让他头疼不已,而且无法闭眼睡觉,最后的一次手术有可能治愈这种病,但手术费用需要40万元。
>>他的怪病
经常头痛,眼角膜血丝严重,眼球外凸,睡觉时眼睛半睁半闭,没法完全合拢。
>>曾当义工
商户刘先生说,这么乖的孩子值得帮,“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到社区里做义工。”
李会是郫县郫筒镇居民,两年前,她的儿子罗秋原从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毕业,而且接到了该校保研的通知书,但就在这时,却被查出患上了罕见的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当医生告诉李会,罗秋原第六次手术需要的费用时,她一下子懵了,“40万,让我去哪里找这么多钱啊。”
在过去的两年间,罗秋原先后动了5次手术,花费50余万元。本月,他将接受自己人生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手术。如手术成功,他脑部血管的瘘口就能被堵住90%以上,治愈几率很大。否则,前五次手术将白费,性命也将岌岌可危。
为了拯救25岁的年轻生命,9日,郫县老百姓花园广场,一场特殊的爱心募捐冒雨进行。全城上千市民自发加入其中,进行了一场爱心接力。大家的目标是:40万元。
23岁保研 查出怪病无法闭眼睡
“人生的上半场好像刚刚开始。”
如果不是这场大病,罗秋原的人生应该是另一番模样。
2012年从重庆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在大四结束前,他已早早收到了本校的保研通知。“人生的上半场好像刚刚开始。”23岁的罗秋原踌躇满志。
大四春节,罗秋原放寒假回家。李会发现儿子有些异样。“他经常头痛,眼角膜的红血丝非常严重,眼球外凸。一次他睡着了,我发现他的眼睛竟是半睁半闭的状态,没法完全合拢,这可把我们吓坏了。”李会催促儿子去检查,但罗秋原没放在心上。
临近毕业前夕,罗秋原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经常整夜无法安然睡觉,为此,他还去学校附近的药店买了止痛药,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疼痛。
服药一个月后,止疼药再也无法缓解他的脑部疼痛。他来到重庆一家医院检查,检查单上显示,他患有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在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由于病理复杂,医治难度非常大。医院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保守治疗,建议他转院治疗。
“医生甚至都劝我们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实在不行,就放弃吧。”李会说,她不甘心。2012年6月,为治疗病情,罗秋原放弃保研资格,回到家乡郫县。
低价卖房 难凑够40万手术费
“妈妈,实在不行,就放弃我吧。”
两年时间内,李会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罗秋原先后进行了5次手术。主治医师告诉李会,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治疗难度非常大,手术又不能开颅,只能在外部进行瘘口术。这种罕见病治愈可能性为90%,但手术风险极大,如脑部充血,极可能有生命危险。
“第5次手术特意请了北京的专家主治,效果大大超出预期,如果能在今年8月之前顺利进行第6次手术,他脑部血管的瘘口就能被堵住90%以上。”李会说,这样的话儿子的病就有希望治愈了。
可听到手术费时,李会还是被吓到了。“头脑一片空白,好几个晚上都彻夜难眠。”李会说,她几年前就因病失业在家,丈夫在外打零工,一家人靠着丈夫的工资和低保金艰难度日。
看着母亲为手术费发愁,一向孝顺的罗秋原劝说母亲,“实在不行,就放弃我吧。”李会不同意,她决定卖房子。
为了尽快筹集手续费,李会以5万元的低价卖了自家的房子,现在一家三口租房住。可离40万元的手术费,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冒雨募捐 现场募集到1.7万元
“这孩子大学时就常到社区当义工。”
得知罗秋原的情况后,郫县民政部门第一时间启动了救助机制。“能通过政策救助解决的,我们都尽量争取。”郫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在成都市慈善总会等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到了16万元的救助资金。
9日,成都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郫县老百姓花园广场,暴雨下,人头攒动。在郫县慈善会牵头下,7个社会组织承办了一场为罗秋原募捐的慈善专场。
来自郫县的31家企业伸出援手,捐助了93200元,两名企业家认捐2万元。小学生、路人、司机纷纷停下脚步,将5元、10元、20元……投入捐款箱,经过清点,现场募集1.7万。
自发加入的志愿者,身着黄色上衣,捧着募捐箱冒雨走上街头。挨个向沿街商铺进行流动募捐。“我认识他,这个孩子特别乖。大学的时候经常到社区里做义工。”商户刘先生说,这么乖的孩子值得帮,他当场掏出500元钱放进了募捐箱。
对话当事人
两千市民帮忙手术费终于凑够了
郫县慈善会有关负责人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以往救助都是靠政府,但部门捐助往往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这次社会组织牵头,募捐牵动了全城市民的心。为罗秋原捐款的市民达到了两千多人,当日募款总金额接近12万元。
“加上前期的16万,我们自己筹集的钱以及其他的社会捐助,第6次的手术费够了。”李会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想玲 见习记者李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