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后又将有一批学生变成最繁忙的“高三生”。面临“准备吃苦”的现状,怀着“不甘心”的情绪,不少准高三生在暑假上演了“最后的疯狂”。
“好孩子”变成“游戏狂”
小言一直很自律,学习没让父母操过心,老师交待的任务全都认真完成,但是即将读高三的小言这个暑假却有点反常。“他忽然开始迷恋电脑游戏,以前偶尔也玩,但很注意控制时间。这个暑假好像忽然放开了,跟同学联网一起玩,废寝忘食的。”小言妈很担心。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说,每年暑假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准高三学生。多数是觉得接下来就没空玩儿了,所以假期先玩够了再说。去年也有一个“好学生”暑假变成“游戏狂”,临近开学“收不住”了。先是没参加学校的假期补习班,正式开学后仍然每天晚上联机游戏。开学后的月考,从原来班级前几名掉到倒数第三,差点复读。
旅行一个月迷上了摄影
旅行也是准高三生们乐于选择的放松方式。温方老师提醒,旅游需“适度”,他举了个去年的例子:东东爸是影协会员,暑假影协组织去西藏采风,东东跟爸爸一起去。这一走就是一个月,西藏神秘而美丽的风景让东东流连忘返,一路上也跟爸爸学了不少拍摄技巧,带去的课本却一眼没看。回到北京,他仍然满脑子的高原风光,还求着爸爸要在影展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对学习没一点心思。爸爸见他玩心收不回来,只好求助心理咨询师。
学习不是为“给父母争面子”
专家分析,孩子在假期“最后的疯狂”,究其原因是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很多孩子觉得自己一直在“替父母学习,为他们争面子”,所以会有“吃苦之前先得享受”的思想。对这样的孩子,最该担心的不是现在的“疯狂”,而是“高考完了怎么办”。很多先例表明,“替父母学”的孩子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很可能“出人意料”地辍学, “转行”做别的工作或者干脆“玩两年再说”,他们的理由是“我已经完成了你们考大学的任务,下面我要过自己的生活”。
温方老师提醒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是为自己,不是为家长。如果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帮他分析读书、考大学和兴趣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要考虑孩子的兴趣所在。
本报记者 李莉 J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