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论文数岂可成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2014年08月01日10:09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论文数岂可成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时值七月,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聘任/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根据“非升即走”政策,该校方艳华老师转岗,闫浩老师离职。但是校方的决定遭到学生的反对,他们提交50余封请愿书,希望学校能留下两位老师。由此引发了社会上“非升即走”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大讨论。(7月30日中国江苏网)

  一边是教师与校方签订的合同,白纸黑字无可抵赖;另一边是学生联名请愿的苦苦挽留。一次简单的人事调整本属正常状况,为何引起学生如此大的反应?

  据了解,在全国各大高校,类似于清华大学人事调整的做法比比皆是。所谓的“非升即走”,就是教师到了规定的年限,如果论文没有达到一定篇数就面临转岗或者是离职的命运。毫无疑问,高校当初在制定政策时,本意是在把竞争和淘汰机制引入教师队伍,以实现教师的优化配置。--但是论文发得多就能反映一个老师的真实水平,甚至成为其保住饭碗的“生死簿”吗?

  清华大学外院的学生在评价他们的老师时说到“通过英语写作课我们学习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世界,重塑了自己的价值观。她让人感受到大学果然不一样,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如果通过一门课,老师既能让学生学到专业的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说这位老师不合格吗?一个老师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越多,自然会在学术科研上投入的精力变少。也许很多老师能够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成就,为自己在晋升中添上一些筹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希望的是能给自己实际帮助的老师。在我国,存在着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严重脱节的现象,科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是学生中有多少能够享受老师的科研成果?“非升即走”是为学校镀了金,伤的却是老师和学生的心。

  另一方面,“非升即走”的政策从长远来说也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如果每个老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都去搞科研,谁来照顾学生的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又如何保证?另外,一些老师在取得教授的资格后,抱着“金饭碗”从此再也不再求上进,结果不仅是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也挤占了年轻教师的出头机会。

  所以,笔者不禁想到了原北大校长许智宏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教书育人应该标本兼治,偏重任何一方都会阻碍教育大船的正常行驶。笔者无意于批判高校的择师标准,但是将各方的观点综合起来做出的决定才能具有代表性,才能获得社会的集体点赞。(柯玉乾)

(责编:周舟(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