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

大学“重研轻教”太不该

2014年08月01日08:11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大学“重研轻教”太不该

  网友 龙敏飞

  近日,在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解聘工作中,深受学生喜爱的方艳华老师被转岗,闫浩老师得离开。这不仅引发了学生的请愿留任行动,而且清华“非升即走”的政策也成了公众热议的焦点。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要打破教师终身制,建立退出机制,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力与活力。如今清华大学确有“退出制”——方艳华老师被转岗、闫浩老师得离开,按理来说,这是一种进步。可为何这样的“退出制”引来的不是点赞,而是学生的反对、公众的质疑呢?其背后的问题值得挖掘。

  方艳华老师,被不少毕业生亲切地称为“小方姐姐”,她的英文写作课在清华的知名度很高,甚至有学生评论其课堂为“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闫浩老师,他的微积分习题课在清华赫赫有名,被学生称为“清华第一助教”、“少有的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可以说,这两位很好地践行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也深受学生喜爱。

  可这样的好老师,清华为何不续聘呢?因为清华1994年就出台了“非升即走”政策,后来转变为“非升即转”。这项政策的本意是好的,就是要督促教师更加“上进”,但的确也有误区,那就是“唯科研能力是论”。而考察教师的科研能力,又陷入“唯论文是论”。据查,近5年来方艳华和闫浩均未有论文发表。于是,在当前的评价机制下,两位老师不得不转岗、离开了。

  不可否认,教师的科研能力很重要。但是,教学能力也同样很重要。浙江大学就树立了一个范本——该校设立了一笔教学促进津贴,一年预算2000万元,作为对专注于教学工作的教师的奖励。但遗憾的是,“重研轻教”的高校的确不少。

  对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除去对科研能力的认定外,教学能力的认定也应包含在内。毕竟,一名好教师的定义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仅以科研能力论英雄。

(责编:欧兴荣、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