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教师“非升即走”,制造多少功利学术?

2014年07月31日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教师“非升即走”,制造多少功利学术?

高校“非升即走”

 

  谁有权评价一名老师合格与否?

  有一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是相对于生而言,没有学生,也就没有老师。所谓的大学,也主要是为大学生完成高等教育而开设的,评价一个老师是不是优秀,是不是应该留下,学生们没有发言权,只有论文说了算,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有多少科研成果是为了教学?

  职称更多的是考核老师的科研水平,而未必代表老师的教学素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陈景润,他能攻破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却无法胜任中学数学老师一职。单一的评价体系,不仅导致许多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与时间的老师成为了制度内的边缘人物,随时面临下岗的危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导致科研与教学的严重失衡。

  说到底都是急功近利的结果

  钱理群先生曾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大学本身就是功利的,那学生又如何免俗呢?因为科研能拿项目,能拿到经费,而教学却不能增加高校的经费收入;论文也是同理,是目前评价高校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领导才会制定这样的考核政策,说到底都是急功近利的结果。

  微言大义:

  @师力斌:大学应该有包容性,既能留住研究型的老师,也应该能容纳传授型的老师,而不是论文定天下。如果不能留住学生喜欢的老师,修改的应该是游戏规则,而不是修改人 。

  @lileopard:引入淘汰是对的,但是应该区分教学型老师和科研型老师,用不同的标准予以评价,这样才能更公平,也更能激发老师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张弛THU:教学相对于科研更加难考核,应让教学名师更有地位。

  @MAGGIE蒋颖:我所在的澳洲高校的做法是,升职时可以根据各人所长选择教学和科研所占百分比,比如一个侧重教学的老师,可以选择90%教学,10%科研。“非升即走”太武断,我身边有少数年长的同事教学科研都不错,但是人家没兴趣升职,只想好好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必过分强调升职的意愿。

  编后语: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或许“非升即走”的淘汰制能给我们答案——学生眼中的好老师都被解聘了。

  多年以后,学生能想起来的好老师无非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在学校眼中,那些“述而不作”一辈子钻研学问的、一门心思研究教学的,可能都不是“好老师”,没有论文、没有课题、没有名誉,不符合考核指标。那么,将学术量化、追求功利的大学能培养出什么人才?

(责编:周舟(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