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青 画
某天,在网络上看到了央视《面对面》一期名为“志愿者卢安克”的节目。犹记得当时看完那一瞬间,像心里突然被打进了一束亮光,伴随着久久不能忘怀的感动和钦佩之情。卢安克这个名字,就这样开始被我记住。
节目中,他就那么静静地坐在山顶上,对主持人讲述着他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他是一个德国志愿者,2001年来到广西农村的大山深处,从此在这里义务支教了10年。素来躲避媒体的他,是因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一句话才决定接受采访的。那句话的大意是说,你做的事情要让别人看到,这样别人便会相信,他们也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意愿选择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他在大山终日和孩子们在一起,过着最简朴的生活:不喝酒、不吃肉、不抽烟、不赌博。支撑这一切的,是他的一个最为本真的梦想:改善中国教育的现状。于是,他带领学生一起修村里的路,给学生免费上自然、体育、美术等课程,带着学生共同拍摄电视剧……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发现孩子们的才能,从而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面对外界对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的疑问,卢安克说,他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但是教育应该要让孩子发现自己的才能,进而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大山深处的这些孩子中,有不少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些孩子就成了大山里的留守儿童,陪伴他们的只有家里年迈的老人。卢安克看到了这种现状,他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生活中的大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会和孩子们一块干农活、爬树、放牛、在泥地里打滚……日子久了,这些孩子都把卢安克当成自己的爸爸。也正是有了他,这些孩子才不会感到孤单,才不会在失去归属感的过程中变坏,才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而不会简单地重复他们的父辈外出打工的命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卢安克见证了农村的很多变化。农村的新房越盖越多,同时农村与过去相比也文明了很多。但是,在卢安克眼中,农村即使再有钱,孩子们最需要的,永远是大人的关怀和教育。
2012年,在央视《看见》节目中得知,因为种种原因,卢安克最终还是在支教后选择离开,承受命运加诸他的结果。面对他的离去,我们自然可以想象孩子们的不舍之情以及卢安克心中的复杂。他们之间形成的师生情感,堪比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我眼中,卢安克不仅仅是一个怀着大爱的支教老师,更是一个充满智慧、对人生理解得很通透的一个人。从他的教育举动、到他关于教育的言论,哪怕是只言片语,都闪烁着智慧之光,充满禅意。也正因此,卢安克更多了一份人格魅力。
如今的我还在求学。有一次和导师谈心,她说:“真正的高人,他不仅是有很多知识的,最重要的是他也是平易近人的。”想想确实如此。一名教师只有放低姿态,树立更为平和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才能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影响更多的人。卢安克就是这样的教师,他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行动上,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去为中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做出点滴改变。他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上,更体现在他对孩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上。正如他在他创作的歌曲《留守》中所写:“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滋味,共同经历。”而恰恰是这份真诚的教师情怀,给了荧屏前的我们一份措手不及的心灵的触动。教育,是一代又一代人都要接受的,它是信念的传递,是灵魂的唤醒,而且永不止歇。但是,只要教育不停止,卢安克的精神就会永存。(唐冉)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