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留学频道_教育频道_人民网_最权威的留学信息

从SAT改革谈为什么要有实证性思维

2014年07月15日10:32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为什么要有实证性思维

本文系人民网独家发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SAT 改革要求中国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大堆单词语法,更是能够运用英文处理各种社会科学文献的基本能力。中国式的应试,应付不了这些。

美国媒体在报道SAT改革时,举出的一对关键词是empirical(实证的) 和synthesis(综合),称这是两个在大学中常用的词汇,也将是新版SAT的词汇。

读到这段消息,许多学生也许觉得SAT的新版还没有出台就先“漏题”了,回家把这两个单词背好,考试万无一失。可惜,SAT绝对不会这么容易。这两个词不仅仅是词汇的例证,而且透露出新SAT的精神。

这个精神是什么?就是实证性的社科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证” 和“综合” 这两个词之所以在大学中经常用,就是因为大学里学的东西,不管是文科、理工科还是商科,都必须以“实证”和“综合”为基本方法。现代科学的成立,就在于摆脱了纯思辨的经院哲学,以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为基础。所谓实证研究,就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观察进行取证,然后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我在给学生的阅读中,就大量地采用了美国媒体对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报道。阅读这些报道,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不管什么学科,都建筑在经验性观察以及对其证据的综合分析之上。但由于这样的经验研究方法严格,用时甚长,需要大量的基金资助,也需要很强的耐心等待结果出来。一旦有了结果,往往就在学术界和公共舆论中引起一系列的震撼。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训练,就是实证性的观察和对观察结果的综合分析。我在《北大批判》中曾经讲过我自己所在的历史学科。最常见的误会是:历史课不过是教给你一大堆知识。其实,在网络时代,大部分历史知识上网一搜就知道个大概。一脑子历史年代、事件、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并派不上太大的用场。历史最为可贵的训练,就是在不完整的材料中收集证据,把这些证据组织成系统,最终复原一个历史图景。这好像是律师或侦探,依据零散的证据构造出自己的案例。这个过程不仅是要收集证人的证言,还要会分析证人为什么会这么说、他或她是否有各种动机歪曲事实,等等。总之,是根据实证材料进行综合。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大凡也是如此。

现行的SAT改革,对作文进行了重大改革。过去的作文,考生可以随意铺陈自己的想法,需要证据时也可以摆出一副“何须出处”的架势,甚至干脆杜撰,绝不会受惩罚。改革后的作文,则要给考生若干参考文字作为证据,让考生对之提出自己的分析。在阅读理解中,考生则不仅要勾对选项,还要为自己的选择在文本中寻求证据。总之,一切以社会科学的实证性思维为基本框架。

这样的改革,肯定会让中国学生感到“不适应”。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味围绕考试转,说来说去就是词汇和语法,很少注意阅读的内容。SAT的改革,则要求学生对英语阅读所表达的内容有深度的理解。我一直强调“非小说阅读”的重要,也是基于这一考虑。看看《纽约时报》等媒体上对一些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报道就知道,这些报道经常是一两个版面的长文,充满了实证性分析,特别是在关于某项调查的实证结果能够支持某个结论、不能支持某个结论,某个结论要成立,还需要哪方面的数据,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因果关系,什么证据所显示的仅仅是相关性等等方面,记者引述各方面的专家,提供了非常翔实的背景分析。然而,许多中国学生,对其中所运用的基本概念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叫苦连天。

所以,SAT改革要求中国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大堆单词语法,更是能够运用英文处理各种社会科学文献的基本能力。中国式的应试,应付不了这些。(薛涌 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来源:留学生杂志

(责编:唐超男(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