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高校转型,应自主选择而非计划推动

熊丙奇

2014年07月03日08: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高校转型,应自主选择而非计划推动

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可能将面临这一转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明确做出上述表态。葛道凯称,如果211、985高校符合转型条件,愿意转型,也将进行转型。至于条件,即符合技术技能培养要求的特点。(南方都市报6月27日)

在笔者看来,不论是985高校、211院校,还是地方高校“转型”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技术人才,关键在于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在自主办学中形成自身的定位,而不应该由行政安排、部署哪些院校进行转型。我国高校定位不清晰、学校千校一面、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根源在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是行政治校。

早在教育部门提出我国将实行分类高考改革——将高考分为学术型高考和技能型时,笔者就曾提出,针对分类高考,不能由政府要求某些高校采用技能型高考录取学生,而应该由高校自主认可哪一类高考,有的高校可只认可技能型高考,或只认可学术型高考,有的高校则可根据学校的不同学科、专业,既认可技能型高考,又认可学术型高考。这样,学校将逐渐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从单一模式走向多元,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像地方本科院校,本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可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不安于本分,总想办成综合性院校,申请硕士点、博士点,向研究型院校看齐。而有一部分985高校、211院校,是当初为了跻身985、211而对地方本科院校进行的“重组”,这些学校,依据其办学传统与办学条件,其实也应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但却把实行精英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学校定位,导致这些学校虽有985、211之名,但却没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另外,就是在一校之内,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也应该有所不同,不应只一个模式。在我国,学校与学校之间,几乎没有多大的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就更不用说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了。在国外的综合性一流大学,其实也有职业教育的部分。如,类似于MBA、MPA这样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当部分是职业教育(在学期间,只要求完成相应课程学分,并不要撰写、发表学术论文,有的研究生培养项目,时长仅一年到一年半)。但在我国,一段时间内,综合性院校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教育,都以学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结果事与愿违。

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调整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意识到研究生培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对于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用行政计划方式推动,而不是由学校自主进行调整。

行政计划推动确实具有高效率,近年来高校的专硕招生在逐年递增,可是,专硕的培养并没有形成特色,由于在师资、课程、培养模式方面,高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调整准备,因此专硕给受教育者的感受是,除了名称不同(一个是学硕、一个是专硕)、学制不同(一个是3年,一个是两年)、学费不同(专硕比学硕贵得多,且专硕生通常没有奖助学金)、地位不同之外(专硕地位比学硕低),其他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在考研中,专硕只是学硕的“备胎”。

这和发展中职几乎一模一样,国家当年也部署到2010年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规模达到1∶1,结果在2008年就提前实现目标,可中职的办学质量、社会吸引力又是如何呢?

按照目前推进本科院校转型的战略,不久的将来,我国将有三个1∶1——中职和普高1∶1,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1∶1(甚至更大比例),专硕和学硕1∶1,从规模上看,职业教育一点不输于普通教育。这样就能形成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的健康环境吗?这取决于职业教育的地位能否真正得到提升,职业学校能否办出高质量、特色。

不论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还是985高校、211院校转型职业教育,都必须改变政府主导、行政部署、学校被动转型的方式,政府应该致力于消除导致职业教育不平等的制度规定,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通过学校师生参与论证,进行自主转型。把自主权交给学校,政府部门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一轮转型战略才会获得成功。

《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3日 03 版)

(责编:周舟(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