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章程》(以下简称“复旦章程”)起草之初所表述的——“校长的权力不能无边”。6月4日,在杨玉良作出上述表述4年后,“复旦章程”征求意见稿终于出炉,正式公开征求意见,“学校党政领导不参加学术委员会”这条旨在限制校长等领导权力的重要条款被写入了章程。
学术委员会在复旦章程中被赋予了“学校的最高学术机构”的使命。它的“权力”非常大,涉及学校学科发展方向、重大学术规划、学术机构设置方案、教师职务聘任的学术标准与方法、学校研究成果和奖励等问题上都有“审议”、“决定”和“评定”的权力。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我国大多数高校里,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一职均由学校校长兼任。此次“复旦章程”明确把“校领导”排除在学术委员会成员之外,算是一项创举。
据复旦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小组组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介绍,“学校党政领导不参加学术委员会”这一条,是杨玉良要求加入到章程中的“限权条款”。也就是说,复旦校长通过章程“自限”权力。
“既然写进章程里,那就不能改了。以后就算换校长了,新校长如果想进学术委员会,那他也得先走一大堆表决投票程序,先把章程改了再说。”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李粤江全程参与“复旦章程”的制定和征求意见过程。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复旦章程”此前已被拿到教师代表大会上讨论过一遍,收集169条教师建议,并采纳了其中的103条建议,“但大家对‘学校党政领导不参加学术委员会’这一条,意见比较统一,都很赞成这么做。”
根据章程的规定,未来,学校各类重大决策须经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能上报到学校党委全会或者常委会进行审议决定。在校领导不能参加学术委员会的情况下,学术委员会对各类重大决策的审议就显得“公平”了许多。
“如果校长、校领导在学术委员会里担任主任,可能校长的意见会对学术委员会的审议产生一些影响。”复旦章程制定小组成员、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说,校领导进不进学术委员会这件事,目前存在两种观点。除上述“影响审议”的说法外,还有另一种“校长重视”的说法,“校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就好像显得学校很重视学术委员会一样。”
复旦章程制定小组的组长“级别”并不高,只是哲学学院的院长吴晓明。向来秉承“分权”、“放权”做法的校长杨玉良,全程都没有参与章程的制定,而只是在章程草案公布后,提了些建议。
熊庆年至今仍记得4年前章程制定小组成立时的情形。当时,杨玉良走到众多小组成员面前,双手作揖对老师们表示感谢后,就离开了,“一点意见也没有讲,就让我们自己去研究、调研了”。
这种“无为”的做法,使得“复旦章程”颇具一些“创新”精神。比如它首次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样的表述写进章程中,比如它不在章程中高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样口号性质的内容,比如它用了大量篇幅阐述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同时,受制于“现实”,复旦章程在力求突破之余,也不得不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尽管章程将“学校、院系两级管理架构”这一重大教改试验写入章程,但并未详细说明行政部门与院系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如何改、怎么改等;尽管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被写入章程的总则中,但对通识教育的具体做法也并未做过多论述。
吴晓明说,这些都是正在改革试验中的项目,把它们写入章程,是为了确定这几项改革发展的方向。不详细多写,是为了给未来的改革留有空间和余地。
本报上海6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