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讯 北京市立足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北京新教育地图。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加强省(市)级对广义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要求各区县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2014年形成改革的突破局面,到2020年,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要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一个重要的方向是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切入点,基于这种重组和整合打出一套深化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干部教师流动、优化选拔考试机制的“组合拳”,实现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这是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矛盾,实现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成效显著
2012年起市政府连续两年以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在全市布局了45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点和新的生长点。2012年市级投入约2.4亿元,重点建设15所学校,新增学位约9012个,总学位22810个;2013年将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项目学校扩大到30所,投入约6.18亿元,新增学位数24881个,预计总学位数将达到41610个。城乡一体化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增长,辐射带动周边教育迅速发展。
在“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政策原则框架下,一个校长在两个校区拥有同等的人事、财务、教育教学安排、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权力,两校共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教材、作业系统及校内考试评价实施统一管理。城乡两地的学校利用各自有利条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这不仅是对弱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出,也为资源输出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资源输入校和输出校共同进行从“输血”到“造血”的探索,把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团队放在了重中之重。多对一体化学校中,输入校教师到输出校开展学习实践,双方互派教师跨校任课、联合培训已形成长期制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收获成长。有的学校还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两校间远程教研听课的平台,这种实时互动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每对一体化学校,多样化的资源融通共享,让年轻教师迅速提高成长。
资源输入校对输出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文化建设等实现了全方位的“复制”创新,通过促进文化认同来缩短两校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的学校每学期都会派学生“访学”本部,有的输入校从校舍设施到校园文化景观,都参照总校的标准重新设计,校园文化一脉相承,这些都成功建立了两校师生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两年来,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促进了优质资源融通共享,在短时间内,输入学校在“形、构、质”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输入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校园文化等与输出学校基本一样,在硬件上两校达到“同形”;通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课程、教材、作业、考试、评价等已纳入本校统一管理等措施,新引进的师资也按输出校的选拔标准,两校在制度层面、标准层面达到了“同构”;一些学校管理干部、师资互派,深度融合,共同开展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学生活动,个别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向“同质”迈进。输入校的生源从“流出”转向“流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今后,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仍将继续增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化布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实质性扩充。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保障工作良性、可持续发展,重点落实《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管理办法》《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经费使用细则(试行)》和其他相关支持文件,规范和支持有关工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交流、研讨,以共识推动发展。做好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宣传工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不仅是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更要探索出一套中小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最初的捆绑式发展,到输入校借力提升,最终实现具有特色的可持续性自主发展。
二、外引内联盘活教育资源
在北京市统一部署下,各区县紧锣密鼓、提速开局。立足义务教育公益、普惠、均等的法律责任,重整结构顶层设计、外引内联盘活资源,提高优质教育供给,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各区县教育综合改革的主线。
首创学区制的东城区,依托10年学区制改革的坚实基础,在义务教育综合改革中着力全区统筹配置资源:干部教师淡化学校身份,强化区域身份;学生淡化学校边界,在整体通道中联合培养;8大学区(和平里学区,安定门-交道口学区,景山-东华门学区,北新桥-东直门学区,东四-朝阳门-建国门学区,东花市-崇文门-前门学区,龙潭-体育馆路学区,天坛-永定门外学区)中小学全部打开门,形成统一办学空间。以“入盟入带一贯制”(加入深度联盟校、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带、建立九年一贯制实验校)三条途径全面提升东城区小学教育优质品牌;通过学校深度联盟、年级托管、小班化实验等大力发展优质初中。未来5-7年,全区优质学校共增长33所,扩大优质教育学位6450个,实现区域中小学全面优质化、品牌化。通过优质品牌小学增设初中部和示范中学增设小学部两种方式,积极探索中小衔接的实施路径。未来3年内,在每个学区都建立1所以上的九年一贯制优质学校。
今年西城区将采取新建、改扩建、追缴还建项目等多种方式,逐步补齐校园面积缺口,新增学位2840个。此前西城区组建了以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实验二小、北京小学为核心的四大教育集团,在各学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海淀区三大举措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一是名校多校多址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如在北部地区,依据“筑巢引凤”的思路,先后启动了清华附中永丰校区、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和翠微小学温泉校区的建设工作。二是调整小学学区规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如对优质教育资源较少的西苑学区和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海淀学区进行调整,明显提升了该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三是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了海淀教师研修网和优秀课程资源库,为全区两万名教师提供了更为及时、有针对性的教研、科研服务。
京郊门头沟在义务教育改革推进方案中,借力区域棚户区改造、城市化建设,一方面采取对口捆绑、城乡一体化、引进名校新联盟等多渠道,大幅扩展优质教育资源规模;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干部教师整体流动激活发展动力。未来3年,将实施“城区与山区学校捆绑式发展”战略,形成14个发展共同体,实现研、教、考、评等同步提升的基础教育优质教育群。该区还将引进100名名校长、名教师等高级人才,力争三年内实现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各年级至少有一名领军人物,从而引领和带动本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北京市积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2012年起,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启动北京数字学校建设,精心打造供全市中小学师生和广大市民共享、共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2013年,北京市教委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服务内容:一是提供无处不在的学习通道;二是提供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了以“用户参与和个性化应用”为核心的交互式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三是提供丰富、多元、精品的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数字化名师课程,2013年开发模块化高中课程2000节,完成20%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资源(约2500节)的更新;四是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定期开展网络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中高考考前专题辅导,学校风采展示活动,网上家长学院等活动,全方位开放;五是提供学法指导、育儿指导信息推送服务。
教育信息化能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快速便捷地传递给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家庭、每一名学生,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进而推进素质教育,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北京当前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2014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将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开创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