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教育书屋

“艺术”地称呼孩子

2014年03月14日14:47        手机看新闻

Part1

营造家文化:让我们的爱更有质量

我想,教育是用生命感染生命的事业,它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主线。

一个家里总要有人做先驱者,当他从慢三步变到快四步的时候,家人和周围的人的步调也会受到他的影响慢慢改变。

这种智慧经验的熏陶和传递具有积聚效应,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家传统”“家氛围”“家环境”“家生态”“家文化”。

“艺术”地称呼孩子

虽然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然而我们对孩子的称呼却无意间在为他的自我认知做一种定位,不知不觉对他们产生着影响。

一次周末,我联系几位好友组团外出郊游。那次的聚会很热闹,几个孩子撒开了“疯玩”,大人们也当自己是孩子,玩得很投入。玩累了休息的时候,六岁的儿子突然跟我说到一个问题:“妈妈,那个姐姐到底叫什么名字?”似乎看出我的疑惑,他补充说:“因为姐姐有好几个名字,叔叔只叫她小 X,可是阿姨叫她的名字总是不一样。”

“噢?”对我来说,这倒是一个新发现,“那……阿姨都叫她什么啦?”

“有的时候叫 XX,有的时候叫 XX,有时候……”儿子一下子列出了我这个朋友对自己女儿的四五种称呼。听了之后,我也觉得有些好笑,原来在大人的头脑中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名字。

朋友家的孩子也是个“蓝精灵”,知道我俩在谈她那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这孩子特别兴奋:“阿姨,我一听我妈叫我什么就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细细一想,可能真是这么回事呢!比如说,这个“蓝精灵”知道,妈妈叫她小名或昵称的时候,一般都是心情好或者该吃饭了(她多玩一会儿玩具,不马上回应也没关系);如果妈妈提名带姓地叫她大名的时候,一定是要命令她做什么事情,或者因为她没做什么事生气了(她得赶紧去妈妈面前,不然就要被批评)。

孩子总结的真是有些道理呢!家长们注意过没有,当我们叫孩子不同名字的时候,往往正好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一种动向,孩子由此预知我们的情绪与思想动态。

这真的是家长与孩子间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活互动。联想到孩子教育问题,我觉得这件小事背后有值得我们好好探讨的问题,其实如何称呼孩子可能也是父母要修炼的一堂课。

那次聚会上,“蓝精灵”的妈妈跟我交谈时的常用语是“我家丫头”,由此可以看出她平时对女儿的称呼有“丫头”这个词。这是一个在大人听来很亲很可爱的昵称,类似的还有豆包、猪猪、仔仔等。

我认为这类昵称也许不太合适,甚至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虽然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然而我们对孩子的称呼却在无意间为他的自我认知做一种定位,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着影响。

比如说,“丫头”“小不点”这样的昵称,听起来有点像这个孩子永远长不大或者没长大的感觉。现在家人这么叫她,或许会觉得很亲切,有种宠爱孩子的感觉。但从长远来说,这样做会对孩子心理成长产生影响,就我的理解,至少是有三个层面的隐患。

①孩子幼小时期我们称呼其乳名,他们还不能区分其中的含义,但是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情绪他能接收到。这时,称呼是一种暗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产生一种潜意识——自己永远是个孩子,自己就应该被关心,自己一切都听从大人的安排就好……长久处于被动接受关爱的状态,对孩子独立性、积极性、能动性的获得不利,可能一个孩子已经长到十七八岁了,内心却依然像一个幼稚的儿童。

②我们认为昵称能增加彼此的亲切感,但这真的只是大人的思维,孩子想的很可能跟我们不一样。当孩子慢慢长大,比如学习认字或者上学后,懂得了小名的意思,那么在一些场合他其实是很在意家人对他的称呼的。比如他们更希望家长称呼他的学名而不是乳名,因为担心同学、朋友笑话。如果我们家长小时候有被人取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外号”的经历,那么就可以理解一个称呼可能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即使父母给孩子的昵称和同学间玩闹时取绰号不同,但是对孩子的称呼也必须谨慎。例如有些家长为表达对胖乎乎的儿子的爱,给他取个乳名叫“肥仔”“胖豆”什么的。看似不要紧,其实可能让孩子内心深处产生一些体重方面的自卑感。

③我们对孩子的称呼很多时候是在对孩子做评判,通常也比较主观,总是随着自己内心感受和孩子外在的行为而变化。这时孩子是能感受到的,他们就会有一个疑问:爸爸妈妈到底是无论如何都爱他,还是只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爱他?我问过那些来我课堂上的孩子他们爸妈平日称呼他们什么,他们给的答案有:茵茵,慧慧,猪猪,仔仔,豆包,豆豆,小肥,小宝等,此外使用频率最高的称呼是宝宝、宝贝。回答虽然千奇百怪,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像前面说过的那个“蓝精灵”一样,他们将家人怎样称呼他们分成两种情况——爸爸妈妈高兴或者正常的时候怎么称呼,不高兴的时候又怎么称呼。

其实我们对孩子的称呼可以更“艺术”一些。虽说名字只是一种代号,然而不同的称呼在孩子的意识里会给他做一些身份的界定,有时候可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某些意念的种子。

回想起来,我们家对程杰的称呼也真的是很多,在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家人至少也给了他四个有不同寓意的“花名”——“金总理”“金队长”“金博士”“杰哥”。现在看来,当初这些称呼也是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希望给他播下某些意念的种子。

第一颗种子是,愿做“国器”、不计较小事的——“金总理”。

我们家小区门口有家书店,7 岁多时,程杰已经上小学认识不少字了,我们晚饭后去散步经过书店他就去看书。偶然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他很喜欢,于是天天去看。有一次看到《明朝那些事》第 5 本,中间有一段讲到张白圭 12 岁时参加县考中了秀才,荆州知州李士翱看了他的答卷后连呼“国器,国器”(然后还建议他改名叫“居正”)。

看到这里,“国”“器”这两个字程杰认识,但放到一起组成一个词他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于是他举起书问我:“妈妈,‘国器’是什么呀?”

我拿过来看了看,然后告诉他,“国器”就是“国家用的器具”,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人才,你现在看的书中说到的 12 岁的张居正,他后来就做了明朝的首辅,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总理”,他的老师当时看到了他的才能,认为他将来一定是对国家非常有用的人才,所以就称呼他“国器”。

孩子毕竟是孩子,听完他就说自己将来也要做“国器”。我就开玩笑地说,那好,家里人从今往后就叫你“金总理”了,既然你是将来要做总理的人,那你就要知道总理是干什么的人,知道要具备哪些特征才能做总理。

这样,金程杰就自己去做研究,然后告诉我总理是干大事的人,要有知识,还要能演讲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有大胸怀。这是他在 7 岁时的收获。

第二颗种子是,不给人添麻烦,更要能照顾他人的——“金队长”。

称呼程杰“金队长”是在他七八岁的时候,那段时间每逢假期我们会送他去冬令营、夏令营等。因为要离开爸爸妈妈和大孩子们一起过集体生活,家里人都鼓励他要勇敢,虽然是伙伴中年龄最小的,但一定不要给人添麻烦,最好做一个男子汉,多照顾他人。

下一页
(责编:实习生罗慧莹、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