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考研族调查:为什么要挤这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2】

2014年01月02日14:44    来源:大众网    手机看新闻

专家点评

意义和答案要自己确立

纵观这篇自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几个关键词——迷茫,随遇而安,不知道答案,随大流。

这样的同学还没有想到如何安排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也就容易受别人影响。他们通常患有网络上时常说的“拖延症”,而意志力、毅力、坚持等词距离他们则有一些远。

有时候,迷茫是一种下意识地逃避责任,不愿承担。对于青少年,这是很自然的,在他们过去的经验里,“责任”和他们的关系不大,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父母的荫蔽下茁壮成长。到了人生的转折点,第一次需要自己承担做决定的责任,这当然会让他们迷茫。然而,须知,责任虽然很沉重,但是承担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深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想还是不能够完全责怪孩子。浮躁,功利,缺乏信仰的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有所影响,理想的匮乏导致了社会的平庸。

我认为,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已经成年的同学们也应该明白,从某种意义来讲,意义和答案是自己确立的,不是别人给予的。如果能够从本科开始就形成自己长远的规划,对自己的当下状态有清醒认识,敢于承担,敢于选择,敢于计划并实践,会收获一个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随大流可能“结果不差”。这个不差,是周围的人认为的不差、社会认为的不差,但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随大流真的能够发现你内心的梦想吗?

我想,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你可以选择随大流,也可以选择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只是这两种选择的不同结果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担。

为了圆一个名校梦

提起考研,已经是三年以前的事情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研理由,不过我的考研过程很漫长也很复杂。我的故事是这样的,需要从高考那年说起。

2006年夏天我参加了高考,结果很差劲。然后,抱着一种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心态,我报考了专科。可是那时候我太幼稚,不知道起点和平台的重要性,也没有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带给我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我家有个北大高才生的表哥,他说他老师就是专科的起点,然后又从专科一直考到了研究生,现在在北大给他们上课。不知道他说的是真事情还是编个谎话来安慰我,总之那个时候我相信了,而且坚信不疑,从此考研究生成为我的一种信念。

我认为考研就可以把我头上因高考而损失的光环再抢回来,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专科生根本找不到好工作。研究生才是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我高考那年任何学校的研究生学历还都是很大牌的。

一路走来,我走了很多弯路,我何尝不知道就业的艰难险阻?但我毅然决然地选择艰辛的考研路,就是为了圆我一个名校梦。进入名校,是我一生值得骄傲的时刻,而它带给我的,则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则天真地坚信,名校研究生可以为我提供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名校研究生可以带给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做人、做事态度的转变……

但是当我信心满满地拿着“985”名校的简历去应聘工作时,随之而来的冷水差点把我泼懵了。就业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是你拿着名校的毕业证人家就会给你一份工作。因为同时一起竞争的还有其他的名校,还有那些十分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还有那些回国的海归们。除了自己的研究生学历以外,用人单位还要求你的第一学历,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你是清华大学或者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如果你的第一学历不符合要求,那也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录取的。

找工作期间的众多打击让我开始怀疑我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我用八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六年要走的路。八年的青春啊,太长了!在追求名校梦的这条路上,我或许错过了很多,错过那些在我读研期间适合我的工作,也错过了很多更适合我发展的机会。不得不承认,为此我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回头看,如果本科阶段我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考研对我来说应该不是那么必要。毕竟我只是为了圆我一个名校梦,而当我真正走进、了解名校的时候,我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认为它的金字招牌能带给我好工作,但现实中,并非如此,我现在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为了一个招聘单位的简历落选而难受,为了一个面试发挥不好而落泪;毕竟我不能读一辈子书,即便是读完博士,从校园出来还是要参加工作的,对于我这样在学术上没有抱负的学生,可能早参加工作,尽早适应社会才是最当务之急的。

当我看到跟我同龄的本科生都已经在不错的单位工作好几年的时候我心里就一阵阵的不是滋味,在心里默默地骂自己没用:要是本科毕业能坚持做一份工作,这时早已经是个可以带徒弟的师傅了。

专家点评

考研应从“身份提升”回归到“能力提升”

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这可能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但考研学生自己也必须理性地分析,自己在求学中,除了能拿出一张文凭之外,是否有过硬的能力与素质。

有一些用人单位为自己的“第一学历选择”辩解道:有一些第一学历不佳者,就一心想考研,改变“学历身份”,他们虽然考上了研究生,可整个大学本科阶段除了学习考研科目知识、提高考研能力之外,并没有学到相应的大学知识,而进入名校之后,以为获得“名校身份”,就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而没有认真学习,加之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缺乏严格的淘汰制,导致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我们当然反对“第一学历歧视”,但要摆脱这一局面,一要靠推进就业公平,二要靠每个学生个体自身摆脱“学历情结”,在报考研究生,选择学校时,要从自身的“能力提升”出发而不是“身份提升”出发进行规划。说到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就业起决定因素的不是文凭而是能力。

简单认为报考研究生可以转变学校身份、学历身份,就能提高就业能力,这是十分盲目的,按照这种逻辑,本科就业不好,想通过考研究生来“提升”,研究生就业不好,就想着考博士来“提升”,而博士就业不好,只有想“博士后”出路,而博士后呢?如此,升学只能成为就业的“避风港”,却不能给学生带来就业竞争力。为何学生们不考虑学历之外的自身因素呢?比如,自己是否具有令用人单位感兴趣的核心竞争能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总点评

贾哲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综观2013年就业季,各大国有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等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限制性要求已经十分普遍,而拥有硕士学位也是取得留京指标的基本门槛。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青年学生对于这种“需求变化”是十分敏感的。他们一方面感到就业与生存的压力,需要取得研究生经历而符合社会选拔的标准;另一方面又十分关注自我发展与理想实现,困惑研究生教育能够真正给自己带来什么。这种矛盾容易挤压青年学生的心灵空间而产生迷茫。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研究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身份属性,高校之中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落脚点究竟在哪儿?“考研”本意是选拔接受基础本科专业教育之后,对科学与知识怀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学生,在学术与科研的理论与方法训练之下,继续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可见,“考研”与“读研”是与科学知识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而并非以提高学历等级为目的,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方式。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要明确“考研”与“读研”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做到不盲从、不比较、不功利。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与分析自我。

对于社会而言,要逐步改变“硕士”作为就业门槛的导向。

上一页
(责编:曹嘉馨(实习生)、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