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公務員考試頻道_教育頻道_人民網

2014省考申論熱點:“魯迅大撤退”,可否?

2014年04月03日08:49        手機看新聞

【熱點關鍵詞】

教材改革、魯迅、文章刪除

【背景】

1. 據記者報道,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9篇課文被更換,其中包括魯迅的文章《風箏》,一同消失的還有郭沫若、周國平等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史鐵生、丘吉爾。在一線教學者看來,新教材更接地氣。有專家稱魯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孩子們能感知的,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

2. 據了解,2012年初,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19個學科的新課程標准(2011年版)。之后,各地教材相應調整。去年9月新學期開學后,北京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一年級學生,除語文仍然使用舊版本教材,其他學科課本均有所調整。今年秋季開學,北京市70%左右中小學使用的“京版教材”也宣布,部分科目有調整,涉及小學、初中各門國家課程的起始年級,包括數學、英語等科目。

教育部表示,這次新課標的修訂努力從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出發,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容量和難度。在課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學科進一步精選了內容,減少了學科內容條目。在課程難度控制上,有些學科直接刪去了過難的內容。

3. 針對部分媒體報道的“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刪除魯迅教材”的報道,昨日,人教社在官方微博稱,此類報道是失實報道,“表示遺憾。”人教社稱,目前為止,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冊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 本次教材的文章替換只是根據教學難度進行的技術層面的調整。

按照現行做法,語文教科書每年再版都會做一些微調,每隔一個周期都要進行一次大的調整。一來吸收新的文學成果,二來緊跟社會變化。“主要根據教學一線老師、學生的反饋,來做一些技術層面的調整。與其他因素無關。”

【相關評論】

其實,“魯迅大撤退”是老話題。此次新版教材中將魯迅的《風箏》更換掉了。對此,某學校語文老師王志勇說,初一學生很難理解文章想表達的意圖和作者的情緒和情感,而老師在授課時分解也很吃力,感覺是人為教給學生,學生主動進行分析很難。他說,就他記憶來講,魯迅這篇“風箏”在初一教材中出現已經很長時間了,起碼10年左右。

對於此次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被更換,北京市教科院相關專家表示,相比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言,魯迅的文章入選中小學教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篇幅呈下降趨勢。一些深奧難懂的內容被替換或調整到高中階段。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更新是教材發展的基本路徑,隻有這樣才能有效保障學生學習的質量。

教材中魯迅一家獨大是“閱讀貧乏”時代的表現,隨著學術研究及出版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經典作品開始逐漸進入中小學教材。相應地魯迅作品的篇幅減少,正是對這些新入選經典作品的閱讀鑒賞中,學生更加感受到魯迅的偉大和獨特。只是篇幅的多少並不能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絕對的權威,在眾多優秀作品中感悟其獨特的藝術和人格魅力才會產生更深刻的教育價值。何況在今天的閱讀時代,隻靠教科書所灌輸的價值能堅持多長時間,真要打一問號。基礎教育應可能讓學生較大范圍地接觸各類經典作品,而非唯一的“投槍與匕首”。

北京市教科院相關專家表示,魯迅大撤退這一話題被反復提及,是人們當前社會不公的焦慮在教材修訂方面的投射,但是,擔負著培養未來建設者的教育並不能解決當下的社會問題。呼吁家長以發展的眼光關注教材的更新,而不要停留在自己的學習經歷中。

魯迅作品再遭“撤下”,網友熱議不斷。有人認為魯迅文章確實難懂,不適合孩子閱讀,應該刪去。《仙劍奇俠傳》小說作者張鳳翔就在微博上表示贊同:“初中時就覺得魯迅的課文過於晦澀,那時對語文印象不好就因魯迅課文。初中生最重要是體驗文學之美,培養興趣而不是講批判、論滄桑。”

同時也有一些堅決反對魯迅作品被刪的聲音。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通過微博說:“我堅決不贊成‘刪除教材中魯迅作品和初中生閱讀不宜過於深刻’的觀點。當下不少編教材的以一己之淺薄揣度魯迅之深刻並殃及學生,是很惡俗的。當下問題是如何編出真正的語文教材和改革教學方法。”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之前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我小學五年級時,沒什麼書好看,隻有讀魯迅作品的單行本,看著看著就看進去了,初中時達到痴迷程度。”他認為魯迅作品非常有“文脈”,適合小孩子讀,很多人隻說魯迅文章難懂,卻不去反思讀者本身的閱讀趣味和境界,“我們那個時候就能讀懂,現在的孩子就讀不懂了?難道大家的閱讀能力退化了嗎?”

有學者指出,至少有兩個原因能夠解釋為什麼魯迅熱會持久:其一,魯迅曾經是被奉上神壇的人物,有相當一段時間,魯迅的書享受的是領袖著作一樣的“待遇”。今天社會的主流中堅階層對魯迅有著復雜的感情,不論他們反對還是追捧,都繞不開魯迅。其二,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學大師,魯迅對現實的深度介入和強烈的社會批判,讓他的作品歷久彌新,人們很容易就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現實對應,這讓他成了一種代表著批判精神的符號。在當下中國,他的符號價值從未消失。

仔細研究新聞,就能明白為什麼輿論對中學課本中魯迅作品減少有這麼大的討論熱情。人們覺得,魯迅文章的去留已經不是一個作家少上一篇文章的問題,而是要不要繼承魯迅遺產的問題。人們擔心,如果魯迅在教科書裡的文章越來越少,其重要性也就越來越弱,今后的孩子們似乎就不知道魯迅是誰了。這種思維隱含著一種邏輯,那就是,讀魯迅應當從娃娃抓起,隻有從小就接觸魯迅,今后才能學到魯迅思想的精華。這種邏輯顯然不能成立,如果這麼說,那麼當初全民讀魯迅的時代難道就產生了很多當代魯迅嗎?對於中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中學生來說,魯迅的不少文章多數只是半懂不懂地去理解,甚至很多時候,要按照老師的解釋去死記硬背。這種痛苦實在不必強加給學生。

在我看來,問題倒不在孩子們讀不讀魯迅,教科書裡還是保留了相當多的魯迅文章,況且,真正愛魯迅的學生,自然會通過各種途徑去認識魯迅。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成人世界對魯迅的回避乃至過濾,某一段時間,避談魯迅甚至成了一種潮流。讓中學生去讀魯迅,但成人世界裡真正秉承魯迅精神的又有幾個?如果沒有成人社會的示范教育,在教科書裡放再多魯迅文章又有多大作用呢?

【模擬題】

1、請結合給定資料,概括“魯迅大撤退”引起諸多反響的原因。

2、結合給定資料,請你談談關於“魯迅大撤退”的討論中存在的爭議有哪些。

來源:華圖教育 

(責編:榮志卉(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