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媽媽爸爸日記:“小海龜”媽媽的煩惱

2014年12月12日14:58    來源:現代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每個孩子都是一顆花的種子,而媽媽就是這顆種子的守護神,細心地呵護自己的花,陪著他(她)沐浴陽光風雨。成長中,媽媽、爸爸記錄著點點滴滴,有幸福有煩惱,但他們都相信自己的小種子,總有一天會燦爛綻放、絢爛無比。人民網教育頻道推出《媽媽爸爸日記》專欄,歡迎您投稿一起分享育兒心得。

剛從美國回來,我們有點措手不及

和眾多從美國回香港居住的“小海龜”一樣,我們7歲的兒子冬冬進入了香港的新加坡國際學校。說起來這個決定有些草率,我們並不太了解這所學校的教學風格,隻知道這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在香港設立的學校,教學大綱、考試要求、升學體系都與新加坡國內保持一致,在香港頗有口碑。我們猜測孩子在美國待的時間長了,對香港本地傳統學校的模式不太適應,因此希望孩子進入“國際學校”后能有一個寬鬆的環境。

眼看第一個學期就要結束,一天下午四點整,我和先生按照約定時間,准時來到教室,參加學期末家長會。教室裡安靜整潔,不再有平日孩子們的喧鬧﹔教室外,家長們安靜有序地在座位上輪候。三位主要任課老師一字排開,面帶微笑地迎接家長。桌子上,擺著冬冬的成績報告單。

“這是年級的最高分,這是年級的最低分,這是平均分。還有,您孩子的分數。”還沒來得及禮貌的寒暄,班主任何老師先遞上了一張鋪滿數字的小字條,我的大腦馬上進入了數學運算狀態,並快速判斷出自己兒子的成績排名。

“我已經給兒子報了5個培訓班,盡管他才2歲半。”當我聽到班主任何老師這句話時,不禁嚇了一跳,“沒有辦法啊,我知道自己班上頭幾名的學生,都是這樣花錢花力氣拼出來的。正是因為我太了解這些,才不得不這樣做。”何老師一臉無奈。

和老師的會面,也就短短15分鐘時間。可從教室出來,我們夫妻倆的額頭上就滲出了汗水。這個場景,對新加坡的學生和家長來說並不陌生。但對於從美國剛回來不久的我們,還是有點措手不及。

從學校拿來的成績排名觸動了我們內心的緊張情緒。我沒有想到,一間國際學校,也有考試成績排名,這種無形的激烈競爭,和傳統的本地學校,又有什麼區別?看來僅憑“國際學校”這幾個字就想涵蓋新加坡教育理念的做法實在過於簡單了。世界經合組織在2009年的報告顯示,新加坡學生的閱讀、數學及科學三項測試成績分別位列全球第三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可見新加坡學生的學業壓力之大。

孩子無法找到自信,我們壓力很大

補習,補習。這是香港本地學校的學生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內容,從幼兒園到高中,無一例外。但令我們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的孩子身在國際學校,竟然也必須加入這個隊伍。自從那次家長會后,冬冬放學以后出現在小區游樂場的次數明顯減少了。為了把學習成績提高到在班上達到“說得過去”的水平,放學后也參加了數學和英文補習班,中文則由我自己代勞,在家做額外的補充練習。至於學校的游泳課也要額外“加餐”,上學期冬冬的游泳課隻得了一個C,這個成績,好像讓冬冬對自己的運動能力也產生了懷疑。

孩子在學習上的吃力讓我和冬冬爸開始懷疑,兒子進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是不是個錯誤?和其他入校前就已經“十項全能”的孩子不同,冬冬在美國一直處於放養狀態。入學后的一段時間,他無法在自己的同伴中找到自信,作為他的父母,我們也承受了不少壓力。

如今,冬冬已經9歲了,是四年級的學生。從對學校的一無所知,到重新了解,重新適應,但這個艱難的過程並沒有結束,“按冬冬的情況,成績能上升到中等,已經不容易了,”班主任何老師說,“一個班20多個孩子,個個都很出色。要想進入前幾名,付出也是超乎想象的。”

“冬冬已經很優秀了,我們不需要他是前幾名,我們需要他有正常的生活和快樂。”我先生毫不猶豫地對何老師說。可這個“需要”如何才能實現?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和先生商量,要麼轉學,要麼考慮再搬家回美國,讓冬冬在美國讀書。但去了美國之后,冬冬的問題就能解決嗎?

美國華人朋友的話讓我們陷入思考

一次與美國華人朋友的通話,又讓我們重新陷入了思考。和冬冬同齡的曉麗出生在美國,並隨父母在美國居住。本想和曉麗媽打聽一下美國小學的情況,得到的答案卻令我意外:在美國的曉麗,每天也在各種課外班中忙得團團轉。下午三點放學以后的時間被中文、數學、游泳等各種課外班擠佔,周末還有舞蹈和繪畫等。

“女兒學校沒有考試,更沒有排名。每天就是玩兒,閑得讓我們發慌。如果沒有額外的補習,我們擔心,女兒在學業上和別的華人小孩差距越來越大,”曉麗媽說,“從國內來美國讀書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中文不用說了,英文也都不錯。相比之下,我們落后了一大截。”

和曉麗一樣,美國當地的很多華人孩子也早早地進入了備戰狀態。為了進入好的中學,向頂尖大學沖刺,孩子們參加各類課后補習班或才藝班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凡是當地好的中小學學區住宅,都會有不少中國人的身影。在加州那些排名最好的學校裡,滿眼都是黑頭發黃皮膚講英文的小孩子,有時候都很難分辨,自己到底是在亞洲還是在美國。

此刻,擺在我們面前的,仿佛就是兩盤菜,一盤中餐,一盤西餐。我們必須選擇。答案也似乎毫無懸念:中餐與西餐,沒有哪一個更好,隻有哪一個更合自己的胃口。

記得美國“虎媽”蔡美兒的出現,曾引發了關於教育模式的激烈討論。作為一個華裔背景的美國人,蔡美兒為自己的女兒們選擇了嚴格保守的中式教育。她對女兒近乎瘋狂的苛刻管教,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評。其實,蔡美兒所做的,和中國很多父母親一樣,就是在孩子們小的時候,開始幫助他們准備能適應未來生活挑戰的技能。她希望通過這種傳統的中國教育方式,讓女兒們獲得一種自信的力量。

經過一番思考,我們決定,讓冬冬繼續留在原來的學校。 

投稿郵箱:zhaoyingzi@people.cn

媽媽爸爸日記:

 

(責編:熊旭、林露)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