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未來自招三種可能
自主招生改革將走向何方?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分析,未來自招走向應該有三種選擇。
一是借鑒上海交大“631模式”,即把自主招生放在提前批錄取,大學的錄取成績是按照高考成績佔60%、大學面試成績佔30%、中學成績佔10%的做法。目前,這種做法可能在高考成績出來之后、提前批之前進行,時間比較短,但有可能是教育部門會採取的一種方式。
二是借鑒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自招的模式。一個學生可以申請4~5所院校,比如北大、清華、復旦、交大,同時這四所學校自主錄取,最后進行確認。沒有完成錄取的學生,再按照原來填報的志願進行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的錄取。三是集中自主招生。即高考之后,用1個月的時間,在6月底~7月底進行自招,7月底之后再進行集中錄取,學生和學校雙向多選、學校多元評價、每個學生可獲多張錄取通知書。(新安晚報 張曉嶸)
新中國高校招生制度沿革
1950年,國家出台高校招生文件,各大行政區分別確定招生方案。
1952年,中央要求向全國統一招生過渡。
1961年,全國高校全部統一考試招生。
1977年,恢復高考,實行全國統一考試招生。
1985年,改革“統招統分”制度,實行國家任務計劃和調節性計劃結合,逐步引入標准化考試。之后幾年,先后將文理科考試科目縮減為“3+2”,並開展保送生試點。
1993年,逐步擴大調節性招生計劃比重,增加自費生和委托培養生計劃,逐步實現選拔多樣化,職權逐步下放給高校。
1997年,全國高校實現招生“並軌”,不再分為國家計劃和調節性計劃。
1999年,在廣東部分高校試點“3+X”科目考試方案。此后多年,高考科目還出現過“3+綜合”等多種方式。
2001年,江蘇省3所高校進行“自主招生”試點。
2003年,大規模自主招生試點開始,教育部宣布首批22所試點高校名單。
2010年,以清華大學為首的五所著名高校實行“五校聯考”進行自主招生,后發展為“華約”聯盟。
2011年,以北大為首的“北約”聯盟,在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牽頭下成立的“卓越”聯盟,也開始實行自主招生聯考,“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曝出自主招生丑聞,該校被暫停自主招生一年,自招腐敗也引起社會關注。
2014年,參加自主招生的院校已達一百多所。
2015年,高考制度開始新一輪改革,自主招生被推遲,聯考被禁,招生政策迎來變數。
資料來源於《中國高校招生制度的歷史沿革與自主招生的利弊分析》(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全林馬磊)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