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守望“小候鳥”系列報道一:

南方“小候鳥”在北京的一天

本網記者 賀迎春

2014年07月22日14:53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手機看新聞
印佳豪早起做作業,父母在旁陪著
印佳豪早起做作業,父母在旁陪著

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一個男孩孤零零地站在裡面,雖然有點胖,但跟房子比起來還是顯得太小——這是印佳豪在江蘇老家的家,平時他一個人住著這麼一間大房子,樓下住著爺爺奶奶。

在緊挨著北京東四環的一間10平米左右的舊房子裡,呈垂直狀擺著兩張床,因為挂滿了衣服,床的空間很局促,躺在床上一起身就能碰到衣服。房子四壁是零亂的電線和插座,屋裡滿滿地擺著縫紉機、老式冰箱、煤氣灶——這是印佳豪在北京的“家”。

和往年的寒暑假一樣,12歲的印佳豪一放假就從江蘇老家“飛”到了北京,享受著和父母團聚的短暫溫馨假期。

7月17日,記者來到印佳豪在北京的家中,實地體驗了這隻“小候鳥”一天的生活。

8:30 早起:晨讀 做飯 洗衣服

8:30,印佳豪起床后開始做作業。因為不用上學,所以他可以好好地睡個懶覺。在老家這個時候,佳豪該上第一節課了。由於奶奶要去工廠上班,他每天四點半就跟著奶奶起床,自己洗漱穿戴完畢,六點騎車去上學,大約10分鐘到學校。

印亞東和潘小紅在一旁看著孩子。夫妻倆離開老家江蘇如皋快20年了,去過好幾個城市,最后在北京待了下來。兩人開了家裁縫店。他們自己隻有初中文化,但其盡所能地憑著當年上學時的印象給孩子一些輔導。印亞東要求孩子每天把英語單詞抄幾遍,抄的時候要把英文、漢字都寫下來,印亞東說,這樣容易記住。“平時,我們每天打電話,會用電話的方式要孩子背誦作業。”

對於印佳豪來說,這種父母在旁看自己做作業的場景太奢侈了,他一點都不覺得是種壓力。他告訴記者,在老家都是他自己做,爺爺奶奶根本不懂,遇到難題他就一個人琢磨。

印佳豪告訴記者,他喜歡讀書,四大名著都讀過了,還看過曹文軒的《草房子》,他最喜歡的是西游記,“裡面的人物都很個性的。”他說。

由於父母今天有點忙,作業完畢,印佳豪自己做起了早餐。洗菜、切菜、涮鍋、點火、倒油,他胖胖的小手雖然顯得稚嫩,但每個環節都很嫻熟。印亞東潘小紅嘗著兒子做的菜,感覺既溫暖又心酸,北京小屋每年這個時候都被同樣的情感充斥著。

印佳豪很小就會自己炒菜了,有時在學校食堂吃不飽,回來后就自己做個菜充飢,來北京后,如果父母忙,他也會幫著做做菜。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懂事的孩子有時更讓人心疼。說到這些,雖習慣了與孩子不在一起生活,潘小紅內心仍是糾結。

做完早餐,印佳豪又開始洗衣服,晾衣時,小區裡的老奶奶嘀咕著,“小寶貝還會自己洗衣呢。”

10:30 孤獨的足球少年

上午10:30,印佳豪拿起足球,來到附近一所大學的足球場去踢球。與父親的精明不一樣,印佳豪很憨厚很?腆,不到1米6的身高,已經120斤了。開學就要上初一了,這個暑假,父親給印佳豪布置一項特殊的作業:鍛煉、減肥。為此,印亞東還給兒子買了足球,准備了跳繩。

印佳豪上身穿著T恤,下身穿著短褲,走起路來很敦實,很有球星范兒。世界杯剛結束,大街小巷還談著足球,電視機裡一遍又一遍重播著德國對阿根廷的那場決賽。

暑期的悶熱很快就讓他汗流浹背,透濕的短袖沾在他顯胖的身體上。他不斷地射門,控球,自得其樂。他在北京認識了不少小伙伴,但他們暑假都去軍訓了,留下他一個人玩。不過,他似乎很習慣這種一個人的鍛煉方式。

他有時也與媽媽一起去他們房子前面的小巷子跳繩。這種運動對場地要求很低,而且繩也很好找。印亞東把一根廢棄的繩子裁了裁,供老婆孩子鍛煉用。

在印佳豪就讀的學校,鍛煉也是經常的,每天早上需要起來做早操,然后圍著800米的操場跑兩圈,下午3點之后還有體育課。

14:00 店老板:小胖長高了

印亞東的裁縫店離住的地方很近,走路十分鐘就到了。這個店是與一個北京賣布的老板合作開的,印亞東在店裡放了張書桌用來做裁縫,賣布與做衣服結合起來,方便了顧客,也給雙方帶來了生意。他每隔一天去一趟裁縫店,妻子則留在家裡做衣服。印佳豪一般都與媽媽留在家裡。

潘小紅經常需要把一些衣服送到店裡去,忙的時候就叫佳豪送。

印佳豪提著媽媽收拾好的小袋子,在媽媽“注意安全,過馬路要注意紅綠燈”的矚咐下,來到爸爸開的裁縫店裡。

“小胖長高了。”賣布老板見到印佳豪熱情地與他招呼。

店裡生意不錯,很多都是老顧客,中年婦女居多。印亞東忙著給顧客量“三圍”,“小胖”在旁邊翻著爸爸的帳本,有時會給爸爸倒上一杯水。

爸爸不太帶佳豪來店裡,因為賣布老板經常給孩子買東西吃。印亞東怕麻煩別人。

放暑假之前,下午14點正是上課時間。在中午短暫的休息后,學校下午仍然有課。要是在周六周日,這個時候,佳豪會與朋友們一起玩。他的外公外婆有時會騎著電動車從三四十公裡之外的村裡來看他。

18:00 與媽媽相守燈下看照片

印亞東去縫紉店了,要晚上8點才能回來。潘小紅也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一邊等著丈夫回來,一邊與孩子坐在一起打開影集,翻看老照片。在與孩子分別的日子裡,這些照片是支撐著夫妻倆的巨大動力。由於房間狹小且朝東,這個時候屋裡已經比較昏暗,需要開燈了。

幾個月的佳豪,咧著嘴笑,在媽媽的懷抱裡幸福甜蜜。

四五歲的照片,很瘦顯得不是太開心,那時候的他已經當起了留守兒童。

“有一次,他爸來北京的前一夜,抱著孩子睡,孩子的手始終放在爸爸的胸膛,恐怕一覺醒來爸爸已經走了。”說到這裡,潘小紅眼睛濕潤了。

再往后,是一張背著書包在老家家門口附近拍的照片,綠樹成蔭,他一個人在樹蔭下。這是江蘇省如皋縣長江鎮頭案村,這個距離北京千裡之遙的長江下游的小村庄,每天都牽動著印亞東、潘小紅的心。“孩子有次被車蹭了一下,等他回過神來,車子已經跑了。”

兩年前的暑假,佳豪與表哥一起來北京,爸媽帶他去了水立方、鳥巢、紅領巾公園、軍事博物館。有一張爸爸、表哥與他的合影,三個人一起坐游船,非常快樂。他最喜歡的是去軍事博物館,去坐坦克,“剛開始覺得駕駛室黑乎乎的,很小,坐進去之后原來很寬敞。”印佳豪興奮地說。

看照片時,他跟媽媽說,今年想去朝陽公園玩沙灘排球,想去趟故宮。

佳豪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潘小紅告訴記者,有時候孩子也吵著要他倆回家,但一聽到賺錢不容易生活艱難,孩子就不再說了。

我們看到了他爺爺的照片,一個年屆七旬的老人,身材高大,但中風了需要鍛煉,印佳豪每天傍晚這個時候會陪爺爺溜彎兒。“我想當一名醫生,給爺爺一樣的人治病。”印佳豪說起了自己的夢想。照片上奶奶的身體顯得很好,雖已古稀之年,但屋裡屋外全靠她撐著。

“再過幾年我們就回去,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印亞東對記者說,因為在北京孩子上學不方便,而且兩地教育內容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又不能在北京高考,所以暫時隻好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學。

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叢中笑認為,“小候鳥”現象是不得已而為之,對於留守兒童來說,精神上的需要可能比物質需要更重要。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則表示,“小候鳥”來到城市與父母生活一段時間本身是一件好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搞些培訓,開闊眼界,但也要對孩子進行交通等方面的教育,增強他們在城市的安全意識。

相關報道:

守望“小候鳥”系列報道一:南方“小候鳥”在北京的一天

守望“小候鳥”系列報道二:小候鳥”長大了:別人拼爹,我靠自己

守望“小候鳥”系列報道三:莫讓“小候鳥”進城團聚后“二次留守”

守望“小候鳥”系列報道四:無法轉學籍 來京一年的"小候鳥"又要飛回去了?

  守望“小候鳥”系列報道五:6000萬兒童留守 何時能為他們在城市“筑巢”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春光談“小候鳥”現象與留守兒童

下一頁
(責編:賀迎春、熊旭)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