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教育

年輕學生“逃離工科”是誰的問題

熊丙奇

2014年04月12日08: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逃離工科”是誰的問題

  高端人才培養的速度遠遠落后於整個制造業發展以及產業升級的步伐,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奇怪的是,當工程師缺乏、合格的工科學生奇缺、優質工科生身價暴漲等新聞滿天飛時,年輕學生逃離工科的現象卻越來越嚴重。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胡瑞文給出一組數據:2010年工學門類本科招生人數117萬,相當於1998年人數的4.4倍,但整個本科階段的招生人數卻同比增加近6倍。不同於法律熱、金融熱,中國市場上的“工程師熱”似乎遭遇了“反市場”的尷尬:市場喊缺乏、身價也看漲,卻仍鮮有學生來報考。(中國青年報4月8日)

  “逃離工科”,是近年來一直熱議的話題。不少人把責任推給學生怕吃苦,工科的社會形象不佳,包括媒體報道的這組數據,也想論証工科在“市場”上不受歡迎,但如果認真解讀這組數據,則會發現,我國工科教育的問題,主要出在高校,而非學生的選擇。

  從表面上看,過去10多年來,工科的擴招數據,遠遠低於整體擴招數據,折射出工科不受歡迎。但這裡有三方面問題。

  其一,快速擴招,是順應社會需求的結果嗎?尤其是法律、金融等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擴招。在筆者看來,10年間工科擴招4.4倍,已經太快了,這導致工科的師資、實驗條件跟不上,工科人才的培養質量下降,無法向社會提供優秀的工科學生。而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擴招,就更快了,培養規模增加與培養質量下降,已使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就業,遭遇空前的困境。

  其二,高校選擇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大幅擴招,這與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辦學成本有關,總體而言,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對專任師資、實驗設備的要求,要低於工科專業,因此,高校在走規模辦學路線時,增設人文、社會科學專業,擴大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招生規模,就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學校如此選擇,並非從教育角度以及社會的人才需求角度考慮,而是從學歷教育以及學校的學費收入、辦學收益考慮,在目前的辦學體制中,學校回報給受教育者的主要是一張國家承認的文憑,招收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學校在辦學成本投入上更少,招生規模可以更大,學費收入和辦學收益更大,何樂而不為?而舉辦工科專業,學校的培養任務更重、投入成本大,收益卻不見得大,追求現實利益的辦學者,也就不願意在這方面下工夫。

  其三,雖然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樂觀,但是,由於目前高校就業情況,就由學校統計,並上報教育部門審核發布,最終呈現出的就業率數據,(除少數基礎文科專業)卻都不錯,個中的原因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往往專業對口率低,類似“萬金油”,這給學生“被就業”和“被要求就業”提供了便利,而工科專業畢業生找工作,則更強調專業背景,就業情況更加實打實,即便工科真實就業情況遠好於文科,但最終可能文科就業數據比工科要好看,這也是有的高校願意舉辦文科專業的一大原因。

  由此看來,與其說學生逃離工科,不如反思學校糟蹋工科,就如媒體報道所提到的,清華大學教授認為,“就如同很好的料子,被大學剪成了墩布,還怎能做成西服?”而事實上,工科教育的問題,也是我國大學整體教育的問題。

  首先,學校辦學嚴重行政化和功利化,包括擴招、學科專業的設置,都是行政拍板決定的結果,並沒有聽取、尊重教授的意見,不少辦學者急功近利,貪大求全,造成教育質量缺乏保障。

  其次,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很難形成自身明確的辦學定位,並根據定位開設有特色的學科、專業,採取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工科專業的畢業生,因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而難受到用人單位青睞,在這種情況,通過增加工科培養規模,來增加“工科人才”的供給,根本解決不了工科人才匱乏的問題。

  有關跡象表明,我國政府可能會採取措施,要求高校加快工科人才培養。筆者贊成政府出台優惠政策,鼓勵高校舉辦工科教育,提高工科教育質量,卻不希望政府直接介入干預學校辦學,如果不解決大學的行政化、功利化的問題,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大學盲目聽命行政安排增加工科教育體量,隻會加快工科教育質量下滑,把更多好的布料弄成墩布,這樣的大學教育很難和社會需求形成良性循環。

(責編:王永戰(實習生)、熊旭)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