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美術學院2014年本科招生考試中,報考圖像與媒體藝術類的考生發現考的內容不再是以往考生“訓練有素”的彩色靜物,而換成了彩色頭像,考生必須根據現場的模特創作。一些“臨陣磨槍”的考生大呼“坑爹”,因為沒有兩三年的系統學習,畫好一個人的頭像是不可能的。美院在考試中這一小小“變招”,便將一些靠“突擊”和“死記硬背”的學生擋在了“門外”。
每年藝考大軍浩浩蕩蕩,其中不乏靠藝術特長“曲線救國”的考生,這些考生一般依賴幾個月或一年的“模式化訓練”來突擊藝考。近年來,藝考路已越來越難走,文化成績的門檻不斷提高,各藝術院校也紛紛出招斗法“藝考投機”,“半路出家”的藝考生還能走多遠?
現象:
“半路出家”藝考生陷入模式化
奔著中國美術學院的盛名,17歲的婁底考生羅莉去年7月獨自來到了杭州,開始了為期數月的美術課程考前突擊。她坦言:“這可以說是我第一次開始接觸美術,在此之前,我甚至還不知道鉛筆有軟硬之分。”從羅莉的話中,便可得知她是眾多走藝考“捷徑”考生中的一員。
來之前,羅莉仔細對比了網絡上的一些信息,選擇了一家名為“老鷹畫室”的培訓機構。根據她事先搜集到的資料,培訓機構的老師大多有著國美、央美等老牌美術院校的畢業背景,教學課程也全部圍繞考試內容展開。到了培訓機構,她才發現,班裡像她這樣“半路出家”開始美術繪畫學習的佔了絕大多數。
羅莉參加的是校考班學習,學費一期從7月份開始到來年的校考結束,一共需要27000元,吃住都在學校。“培訓班裡課堂上反復繪畫的是靜物和風景,大家一般做的也是這方面的練習,一期學習下來,同學們的水平大體相當。”
在羅莉選擇攻關美術前,全家人在一起費了一番思考。經過比較后,他們發現,美術專業招的人數多,相對好考。據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數據,我省2013年共有22162名考生報名參加美術統考,比上一年增加了920人,是藝考中的“大頭”。
許多“半路出家”的藝考生會首選文學編導、播音主持、表演、攝影、書法、模特空乘等這些可以進行突擊,短、平、快的專業。而樂器、舞蹈等音樂類專業,需要很扎實的基礎,很難速成,考生一般不敢選擇。
思考:
“流水線”培訓扼殺創造力
記者採訪發現,“裸考”的藝考生少之甚少,藝考生們幾乎全上過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湖南某高校藝術教師周老師透露,許多培訓班為了應對考試,多年來形成了一個模式化的套路,學生就像是工廠流水線上的產品,隻按照培訓班的統一套路、統一方式來學習,這種“速成藝考”完全扼殺了學生本來的創造力、想象力。
以美術考試為例,美術考試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素描、速寫和色彩。許多考前突擊的考生甚至有通過默寫,將平時練習最多的某一類畫的模樣照搬出來。一般畫室會將應試技巧教給學生,考生便依照這樣的套路練上幾個月。
模式化考試令藝術含金量大打折扣,也讓許多高校陷入招生的窘境。重慶大學電影學院考官就發現,許多學生受藝考班教授的“小品要有沖突”這一理念的影響,考生演小品時,動不動就哭和鬧,模式化的表演,失去了靈性。而中國美院這一次的考試變化正是針對這類考生設置,該校招生辦主任李都金說:“彩色靜物考了十年,許多培訓機構把培訓搞得很僵化,這次的考試內容調整就是要打破應試考試的弊端,因為彩色頭像對考生藝術感知力的要求遠遠高於靜物,不是靠幾個月的‘臨陣磨槍’就能夠順利完成的。”
建議:
不要為升學盲目選擇藝考
“不論是從小熱愛藝術,走上藝術學習道路,還是為了文憑走藝考捷徑,都意味著需要比同齡人付出更多的艱辛。”藝考生劉樂的媽媽一路陪伴女兒考試,對此十分感慨。不單平時專業練習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在聯考開始后,每天早上5時起床更是常事,為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報考多所院校,在考場之間來回奔波。“我已經結束了六所學校的校考,這兩天氣溫低,但舞蹈生也隻能穿件單衣,聲樂生則需穿著笨重的禮服,器樂生還得兼顧演奏器械,這其中的辛苦,沒有參與過其中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的。”劉樂剛考完一所學校的校考,提著大提琴的她,頭上劉海還被滲出的汗水凝在額前。
“不要盲目跟風選擇藝考,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在藝術道路上肯定走不遠。”專家提醒,隨著藝考生人數逐年遞增,非熱門的藝術專業學生過於飽和,學生的就業面臨很大壓力。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毅鬆表示,那些為了考試而考試的學生,哪怕獲得了在大學裡學習的機會,也會很難適應教學內容。(記者 徐媛 實習生 張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