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詞:我們向兩位檢察官轉述了這堂課的內容,她們都認為這樣的教育很重要。
張敏:筆錄裡面好些孩子就說,碰我的前面了,碰我的后面了,前面是哪兒后面是哪兒啊?說不清楚。嫌疑人他會狡辯的,我可能碰到只是哪一塊的地方。如果很明確地說是陰莖也好陰道也好,這些的話肯定當然非常明確了。
男生:大家好,我叫王龍,我扮演的是張叔叔。
女生:大家好,我是吳思雨,我扮演的是小紅。
男生:我給你買了一條新裙子,你脫下衣服,讓我幫你換上新裙子吧。
女生:不行,一會兒讓媽媽幫我換新裙子吧。
男生:那好,我給你收好。
女生:謝謝張叔叔。
張敏:我覺得這個就會很清楚,哪些情況下該說不。從我們和這些嫌疑人來接觸的話,我覺得實施這種犯罪的人,內心不強大。可能就是這個孩子當時明確地大聲喊一聲,或者轉身就跑掉,這件事完全可以避免。
學生齊讀:身體屬於我自己,一定將它保護好。
解說詞:但是,目前像這樣開展性教育課程的小學還非常少。劉文利在推廣課程的過程中間遭到了不少學校的拒絕,普遍的理由就是,擔心這麼早開始性教育會引發孩子早戀或早期性行為。
劉文利:這是成年人自己杜撰出來的一種擔心。當他有了知識,對性有了這種積極美好的態度,他怎麼會做出讓他自己受到傷害,又傷害別人的這樣一個決策呢?
解說詞:劉文利介紹,各國學者為了評估早期性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早已進行過長期分析研究,有明確的數據証明,它不僅不會引發孩子的性行為,反而會延遲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間。她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也參考了大量其它國家的兒童性教育讀本。這些書有的通過可愛的卡通形象告訴孩子性是怎麼一回事兒,有的通過生動的漫畫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堅決說不。劉文利認為,把性當成健康美好的東西從小就坦然展現給孩子,孩子的認識才能是健康美好的,如果遮遮掩掩,反而會帶來問題。但是,要說服學校和家長這一點並不容易。
小學老師:這個是?
小學生:陰囊。
解說詞:雖然行知學校已經接受這樣的課程,但經常會有家長提出質疑,認為孩子直呼這樣的名詞十分不雅,讓他們感到尷尬。
劉文利:讓孩子認識這個性器官的時候,一定要給他科學的名詞。孩子並沒有覺得性有什麼丑陋的,或者是不能夠張開嘴的。
小學老師:用手指著它,男孩的隱私部位有?
小學生:陰莖、陰囊、臀部。
大學生:陰莖、陰囊、射精管、尿道。
劉文利:這裡面你覺得有什麼敏感詞匯嗎?
大學生:都是。
劉文利:孩子他能夠非常自然地來說出這些詞,但是隨著受到成年人文化的影響,那他就會覺得性是不可以談的一個話題。我問過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她跟我講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
記者:我也是從垃圾箱裡撿來的。
劉文利:倒垃圾的時候我會看,這個垃圾裡頭怎麼會長出小孩來。很少有孩子說是從父母那裡知道是從媽媽的身體裡生出來的。當他知道正確的答案,他會想當時爸爸媽媽為什麼沒有給我講這樣一個正確的答案。時間長了他會覺得性這個東西是難以啟齒的。
記者:這樣的答案可能就會給孩子這樣一種觀念暗示了?
劉文利:對,而且是在很深刻地影響孩子本身他對性的看法。
解說詞:如果父母和學校的態度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感到,性是羞恥的事,一旦他們遭遇傷害,就有可能會不敢聲張,羞於求助。當年遭到侵犯后,振浩就沒有告訴父母,而怡冬則是鼓起勇氣向父母透露了這件事,卻並沒有得到他期待的回應。
怡冬:我的父親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他很生氣,但是之后就沒有了。
記者:他沒有其它的反應和舉動了是嗎?
怡冬:是的,令我很傷心,很失望。
解說詞:孩子在遭遇性侵犯后,因為旁人的態度而受到二次傷害的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心理學者龍迪曾經對性侵受害家庭進行過深度訪談,她感到社會中存留有一種頑固的貞操觀念,對於性侵受害者,尤其是女性,是沉重的壓迫和傷害。
龍迪:有一個媽媽聽到孩子遭受性侵犯,先給了她一個耳光。
記者:她為什麼呢?
龍迪:她覺得你沒有把自己的貞操保護好。而周圍人指指點點,就說為什麼人家不侵犯別的孩子,侵犯你的孩子,還是你家孩子不好吧。這樣的輿論對兒童的傷害,真的要比性侵犯事件還要大。
解說詞:長期以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性被視為羞恥的事。或許,會被這樣的觀念所傷害的,不僅是性侵受害者,還有整個社會,所有孩子。它會導致性教育的缺失﹔它會導致對受害者的歧視﹔甚至,一些受害者會因為擔心被歧視而忍氣吞聲,讓性侵者得以逍遙法外,繼續作惡。振浩和怡冬希望,他們這次站出來面對鏡頭,也能夠倡導一種正確的認識和價值觀。
振浩:作為一個受害者,肯定是沒有任何錯的,受害者不應該感到羞愧,其他的人應該去支持和理解這樣類似的事情,而不是帶有異樣的眼光來看著他。
怡冬:我覺得我現在能夠站在這兒,把這個故事講給你聽,知道會有很多觀眾能夠看見,我覺得我放下了。我希望能夠通過我們,讓受害者能夠尋找到更多的勇氣來保護自己,來尋求幫助,我希望他們能夠更勇敢,我為他們加油。
記者:我們由衷地欽佩振浩和怡冬,能面對鏡頭講述自己的傷痛往事。在一個還不習慣坦然談論性的社會裡,作為性侵受害者,即便是已經成年,要站出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他們出於道義感和責任感這樣做了。因為他們希望提醒人們,這樣的傷害離孩子並不遙遠﹔他們希望提醒社會,法律還有完善的空間﹔他們希望父母和學校能意識到,教會孩子保護自己是重要的﹔他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社會,受害者沒有任何過錯,更不應該遭受異樣的眼光。在節目的最后,《新聞調查》要對他們說:謝謝你們為孩子做的這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