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詞:每當性侵者是老師、鄰居、親人的案件被曝光后,公眾常會用“禽獸不如”這樣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憤怒,他們難以理解為什麼熟人會對孩子下手。就這個問題,我們請教了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精神醫學當中,它是專有一個名稱的,叫性變態,性變態有很多種類型,戀童癖在人群當中是有一定的比例。當有些職業利於發生這種行為,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傷害。
記者:也就是說如果是有這種異常的性癖好的人,他又正好是處在接觸孩子的崗位上。
李玫瑾:對,親戚朋友之間,在鄰裡之間也經常發生這類的侵害。
解說詞:李玫瑾教授說,一定比例性癖好異常的人就存在於人群中,如果回想一下,很多人可能都會想起小時候曾經遇到過性騷擾。如果是陌生人有異常舉動,孩子會覺得古怪當即跑開,但如果是熟人,就容易利用便利的條件、孩子的信任,實施嚴重的性侵犯。當殘忍的傷害來自身邊信任的人,對於孩子來說,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振浩:那麼尊敬的老師,都會做出那麼荒謬的事情,那麼還有什麼是可以相信的。
記者:你覺得它可能會影響到一個人對世界的判斷?
振浩:對,你因此對什麼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什麼該尊敬,什麼不該尊敬會有一個很大的沖擊。
解說詞:振浩回憶,自己在和同學交流之前,完全想不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甚至在困惑羞愧中責怪自己。
振浩:甚至是去說他怎麼會找上我的,是不是我有什麼問題,他才會找上我。之后當我知道其他人也發生過的時候,可以說是一種負擔的減輕,原來這個事不是只是因為我倒霉,或者說是因為我的原因。
解說詞:回憶往事,振浩和怡冬都覺得,能有一群兄弟共同分擔實在是種幸運。他們難以想象,如果獨自面對創傷的話會怎麼樣。
怡冬:我難以想象孤獨的受害者,沒有任何人可以傾訴,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的,心理上面要受到多麼大的壓力和折磨。心理上是比肉體上的影響更大,肉體上的影響可能是短時間的,但是心理上的創傷是永久的,所以忽略心理上的傷害是不科學,也是不人道。
解說詞:龍迪是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員,就性侵犯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影響做過專門研究,和一些受害的孩子和家庭進行過深度交流。她告訴我們,振浩和怡冬的感受是有普遍性的,很多受害者都會產生自責情緒、不敢對他人傾訴、覺得被世界背叛。
龍迪:背叛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創傷,這個是影響他的世界觀、價值觀。當一個人長大的經歷中,如果他不能夠感到世界是安全的,不能跟人建立一個信任的關系,他的生活該多麼悲慘。
解說詞:兩年前,一位叫格雷絲的美國姑娘發起了一項活動,她鼓勵性侵犯受害者勇敢地站出來,把侵犯者當時說的話寫在紙上,拿在手裡拍照發布在網絡上,以喚起公眾對這類罪惡的警惕。這個活動到現在已經收集到了上千幅受害者的照片,其中不少人是在未成年時遭受性侵犯的。從這些紙上再現的對話裡,就能想象受害者當時的恐懼和無助。
龍迪:幾乎每一個兒童性侵犯的受害者都會責怪自己的,有的侵犯者會不斷跟孩子說是你錯了,侵犯者也會跟他們說你不許跟別人講,告訴別人就會怎麼怎麼樣你的。
解說詞:尤其需要警醒的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除了強奸、猥褻,還有些性侵犯行為雖然沒有身體接觸,例如迫使孩子暴露身體、拍攝裸照,同樣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如果得不到恰當的幫助,創傷有可能持續到成年,甚至影響一生。發起者格雷絲把這個活動命名為《堅不可摧》,對於許多受害者來說,他們站出來直面鏡頭,也是在相互傳遞信念和勇氣,努力跨越內心的創傷。也有人出於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雖然決定參與,但還是選擇了不面對鏡頭。而振浩和怡冬,從當年的痛苦迷茫,到十幾年后決定舉報,其實也走過了一條艱難的路程。
解說詞:這張照片拍攝於16年前。那年夏天,學校拍攝高中畢業照,這些受過侵害的患難兄弟們特意在一起拍下了一張合影。
怡冬:拍了集體照以后就開始分組,我們這些人就走在了一起,決定要拍一張照。我印象很深的是張大同就站在很近的地方。從我的感受,拍這張照片是一種沉默的反抗吧,我們沒有勇氣正面反抗,站在一起可以暗示張大同,我們互相之間交流過,我們知道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
振浩:張大同當時在場,他很敏感地問你們這是一個什麼群體,當然我們沒有回復他。
解說詞:當時的張大同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十幾年后,正是這張照片中的七個人再一次並肩站出來,實名揭發他的行為。發起這個提議的是怡冬,他遇到的一件事讓他感到,自己無法再保持沉默。
怡冬:美國出了一個很大的案子,賓州州立大學的杰瑞桑達斯基的案子,對我自己的觸動很大。
解說詞:怡冬所說的,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橄欖球隊性侵事件。2011年,有人指控球隊助理教練桑達斯基多年性侵未成年男孩。隨后的調查表明確有其事,還發現球隊主教練喬?帕特諾對助理教練的惡行早就知情,卻隱瞞不報。這位主教練任教長達46年,戰績輝煌,聲望崇高,當地甚至為他塑了銅像。事情曝光后,他一夜之間從公眾偶像到身敗名裂,大學將他開除,銅像也被拆除。
記者: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只是隱瞞了助手的行為,他會得到這樣的一個待遇,這件事情傳達給你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信息。
怡冬:作為一個社會,對這件事情是零容忍的一種態度,不光是性侵的犯罪人,不能夠容忍這樣的人,而且不揭發都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我當時觸動很大,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害者,因為這個我第一次感到,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做了張大同的幫凶。
記者:你是覺得如果我說出來,可能我后面會少一些人遭遇我同樣的事情?
怡冬:對。我覺得因為有了孩子,我的內疚感更強烈了,我覺得我一旦說出來了,我可以告訴我的孩子我盡管晚了15年,但是我做了我該做的事情。
解說詞:怡冬發起提議之后,受害者們經過了漫長艱難的心理斗爭,終於決定實施舉報。去年6月,由怡冬牽頭在微博上發出了舉報帖,其他受害者隨后以實名跟帖,証明事件的真實性。他們還公布了一個郵箱,起名叫“勇敢的心”,呼吁有同樣遭遇的校友給他們寫信,一起來揭發性侵者。隨后,他們收到了許多來信。盡管他們早就猜到,被張大同侵害的學生不會隻有他們幾個,但來信人的年代跨度之廣還是讓他們感到震驚。
振浩:八十年代末到最近這幾年,都有同學通過這個郵件和我們溝通。
記者:跨度幾乎有二十年了。
振浩:對,二十年左右。
解說詞:除了在網上舉報,受害者們也曾經考慮訴諸法律,但他們遺憾地發現,法律無法給張大同任何處罰。
怡冬:咨詢過律師,發現張大同在法律上是沒有責任。我確實是沒有想到,14歲以上的男性是完全不受保護的。
解說詞:在我國現行的《刑法》中,強奸罪隻有在受害者是女性時才成立,而猥褻兒童罪隻適用於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所以,如果是14歲以下的男孩,即使遭到強奸,也隻能以猥褻兒童罪起訴,一旦超過14歲,就找不到任何法條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了。
付曉梅:這是我們法律的一個空白。
解說詞:付曉梅是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的檢察官,她曾經辦理過6起男孩被性侵的案件,深感法律空白帶來的尷尬。
付曉梅:男童被侵害的數量可能比女童要少,但是他們傷害的程度,不比女童低。記者:你發現自己手裡沒有法律能夠去保護這個孩子的時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
付曉梅:很痛心。法律不給他一個說法,那麼對他的傷害又加重了。
解說詞:雖然無法追究張大同的法律責任,但受害者們的網上舉報,迅速引發了廣泛關注。面對校方調查,張大同承認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第二天,學校就宣布將張大同免職解聘。這張照片裡的少年們終於在多年之后,用自己的勇氣回擊了性侵者。之后,他們謝絕了所有媒體的採訪,回到了如常的生活當中。但是最近,另一張照片的出現讓他們感到,事情還沒有結束。這是張大同和一群學生的合影。雖然他被學校免職,但卻又被多家培訓機構聘請為指導老師。一個在20年裡曾侵犯多名學生的人,還能繼續以名師的身份近距離接觸孩子,這讓當年的受害者們感到,他們有必要再次站出來做出提醒。
怡冬:沒有法律來懲罰他,我已經非常地失望了,能夠讓他再有機會接觸未成年的學生,我覺得是一種失敗。在美國,性侵方面的犯罪人,基本上可以說是一輩子翻不過身來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