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專訪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塞爾日·阿羅什:
捉光的舞蹈大師
天才實驗操控量子
在瑞典時間12月11日晚的諾貝爾獎晚宴上,坐在瑞典王后身旁的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受到了格外矚目。這不僅因為按照諾貝爾獎的頒獎順序“物理、化學、生物、文學、經濟”,他將第一個上台發表感謝致辭,也因為阿羅什是在8名諾貝爾獎科學類獲獎者中唯一的一名非美國籍科學家。
甚至在頒獎典禮前的4小時,阿羅什還和家人坐在下榻的飯店GRAND HOTEL的咖啡廳裡,而不是像其他諾貝爾獎獲獎者選擇和家人朋友一起,偷閑逛逛美麗的老城區——Gamla Stan。
他對本報記者說,這是法國人通常的休閑放鬆時間,不希望被打擾。而且彼時,他正反復在心裡演練獲獎的感謝詞。
毫不掩飾對諾獎的渴望
能言成“新聞代言人”
相比合作伙伴戴維·瓦恩蘭,塞爾日·阿羅什是一個鋒芒畢露的法國科學家。
在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物、經濟”獲獎者的首次記者見面會上,他講著一口流利,略帶著法國口音的英語,對於記者提出的刁鑽的提問來者不拒,並非常樂意替其他獲獎者解圍。
實際上,在首場半小時的記者提問會上,阿羅什就回答了至少一半以上的問題,成為除經濟學獎得主羅斯外,其他諾貝爾獎得主名副其實的“新聞代言人”。
但他的犀利回答方式也贏得了到場媒體的好感。比如,在提問“您是何時想到會獲諾貝爾獎時?”阿羅什說,在他的實驗研究過程中,至少有3到4次,實驗成功的時候就覺得這已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成果。他毫不掩飾自己對諾貝爾獎的渴望與獲得,他說,“自己一生中肯定會獲得諾貝爾獎,而在今年多次期盼后,終於來了。”
用不同方法獲得光子
成法國第55位諾獎得主
阿羅什出生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后成為法國公民,並在以法國著名的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皮埃爾與瑪麗·居裡大學”(巴黎第六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在1996年,阿羅什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與同事合作進行了實驗觀察,發現了量子相干性,獲得1992年洪堡獎。這一次,阿羅什的獲獎,也使他成為法國歷史上第5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實際上,在量子力學通往光與個別粒子的極小規模研究中,在兩人獲獎前,就有激光冷卻原子原理提出者等科學家獲獎。
但在單個層次上研究光和物質,挑選、操控、測量個別光子和離子的實際操作方法卻是首次。因此,在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演講簡介中,阿羅什和瓦恩蘭被稱為捕捉光與物質的“舞蹈大師”。
但阿羅什獲得光子的方式卻與瓦恩蘭獲得離子的方式不同。阿羅什說,他和他的2個團隊主要是利用微米量級的高反射光學微腔實現了單個原子的輻射光子的操作。或者可以簡單概括為:原子通過一個由兩塊曲鈮鏡組成的“腔空間”裡,來控制和測量被困的光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