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个平台
1. 文化建设平台
联盟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课改的引领,把年级、班级、学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其中师友文化贯穿始终。联盟要求各校各年级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由年级组长牵头制定实施年级文化建设方案,班级文化建设由班主任根据年级文化建设方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科文化建设由各教研组制定实施。联盟在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百所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的南邵中学举办了“班组文化建设”分享交流活动,盟内所有教师参观了南邵中学“三园合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领会了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及如何把课改与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
2. 网络交流平台
为了提高盟内教师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联盟由兴寿学校牵头建设了“七校联盟交流网站”,网站设有“名师讲堂”“优秀课例”“反思交流”等板块,丰富的资源均来自盟内教师上传,既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又使资源具有针对性,利于老师们借鉴使用。
3. 评价激励平台
联盟制定了《七校联盟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选拔出在课改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作为联盟名师,给予表彰和相应的待遇,同时也规定了职责和义务。此举激励了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促进了盟内优秀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联盟举办了盟内所有任课教师参加的“七校联盟杯”课堂教学大赛。再有,在每学期联盟统阅后的分析会上都对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激励其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特别是联盟提出凡是在课改中表现积极者,优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极大的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在对教师进行的激励的同时,联盟也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定期评选出优秀师友组,通过颁发奖状、橱窗宣传、组织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予以奖励。
4.拓展延伸平台
联盟定期组织师生到生存岛等拓展基地开展校外拓展活动。通过活动,盟内教师的交流更加深入,彼此更为了解,特别是合作共赢意识得到了强化。学生在共同面对、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师友文化建设起到的促进作用。
三、联盟课改显成效
联盟成立以来,在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1.学生变化
课改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的精神风貌可谓焕然一新,在课堂上变得大胆、大方,敢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团结合作意识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积极向上的劲头更足了,沟通交流、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联盟成立以来学生在区级及以上的各类比赛中有近600人次获奖,比联盟成立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成绩也有显著变化,有300多人升入高中校。其中黑山寨学校入盟两年来,在中考中考入高中的人数比入盟前两年提升了近一倍。兴寿学校的黄思宇同学在2014年的中考中成绩位于全区第二。流村中学的刘宗辉同学在2013的中考中名列全区第85名。
2.教师成长
教师也在联盟的发展中不断成长。课改意识、科研意识、合作意识不断提高。两年来,盟内涌现出大批的优秀教师。12名教师成长为联盟名师;市级骨干教师由联盟成立前的无增至5人;区学带也由3人增至5人;区骨干由成立前的52人增至72人;教师外出授课由10多人次增至100多人次。
3.干部能力提升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引导课改和组织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独到而深刻的认识。盟内史建中、田俊杰等校长和教学干部多次被全国高效课堂协作网聘为课改专家,到其它区县学校进行讲座和指导40余次。
4.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两年来,联盟校的中考和区统考成绩不断提升,兴寿学校、南邵中学、流村中学分别被评为中考优秀学校,七校共29科次获中考优秀学科。在体育、艺术、文化建设方面联盟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南邵中学成为“北京市首批百所校园文化先进单位”,体育工作名列全区前茅。兴寿学校、流村中学等盟内的其它学校的体育工作也在不断提升。盟内学校社团多次在“农业嘉年华”等大型活动中展示才艺。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