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孩子都能快乐生长,并且找到在生活中最为合适而快乐的位置,而不是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生命。
花季雨季。很多年前我们用这美好的词语来称呼十五六岁,人生刚刚开始绽放美丽、独特风姿的青春期。美好,诗意,却依然带着青涩,敏感而脆弱。
就是在这样的时候,生命有时会狂妄自信地以为,整个世界注定都会在自己的脚下匍匐改变,有时却又经不起哪怕一点点的委屈与摧折,情愿付出最惨烈的代价,为了成年人看起来不值一提的某个原因。
悲剧又一次这样上演。9月22日,湖南临澧一中,两名高一学生从学校学生宿舍楼坠地死亡。据媒体报道,“砰砰”两声巨响,让很多将睡的孩子同时惊起。
事件原因很容易就查明。两个男孩在当晚自习时已分别写下遗书,还曾向同宿舍同学透露自杀的想法,多名同学在他们坐上宿舍阳台时曾经劝阻,却没有动摇他们纵身一跃结束生命的决心——一切只因“不堪学习压力”。
从新闻报道看,这是两个农村学生。高中能够进入县一中,原本大抵是成绩不错的。但升入新的群体,面对新的知识体系,在中国的教育中间,最为显著的一点是,要产生一组新的优劣排名,有人成“霸”,也有人变成“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也许很难想象,为什么有人只是因为“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落差较大”,就会厌世,乃至“相约自杀”。成绩之“渣”,并不该意味着你的整个人生,就此也成了“渣”呀?
然而,这却正是多年来中国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所有被列为可教之材或有望成功的孩子,自四五岁至二十来岁,生命中绝大多数时间所围绕的核心,不是成长,甚至也不是学习,而是考试、分数、名次。只有有了好分数、读了名校,其他兴趣特长才会被看见,“素质教育”才能持续不废,生命也才得以被尊重。
很少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一样,不惜牺牲全家的生活水平而投入到一个孩子的读书求学中,也没有哪个民族会将一家人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改变,系于一个孩子的考试、进重点中学或大学。这样巨大的投入与单一的期冀,或许会促人成功,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却很难有自由和快乐。这样成长起来的生命,很难会有心灵的丰盛与自在,多的是失去了笑容的单薄与苍白。
中国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但这改革并不能止于让多少西部与农村学子进入清华和北大。要改掉的,正是这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贻害。让所有孩子都能快乐生长,并且找到在生活中最为合适而快乐的位置,而不是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生命。除了分数之外,让他们看到更多通往美好明天的道路,让那些不能成为“学霸”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霸气”,而不是就此“渣”下去,甚至消逝。这才是教育之道,也是让“花季坠亡”的新闻少些再少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