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又有两名湖南常德的中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跳楼自杀。很多人听闻后都在议论学校应当重视生命教育、应当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等等,这些都是当前教育应当解决的问题。但笔者想到的是,能不能给孩子一个不跳楼的理由?
近些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其中因为学习压力导致的自杀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2013年1月11日,呼和浩特一名重点中学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下滑跳楼死亡;2008年11月3日,甘肃省两名女中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自杀;2009年3月,南阳市一名高三女生,因学业压力大跳楼自杀……根据北京大学曾经做过的调查,20.4%的中学生有过自杀意念,而学习压力过大则是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最主要的原因!
为什么学习压力过大成为孩子跳楼的理由?这个理由是家长给他们的!这个理由是学校和教师给他们的!这个理由更是社会给他们的!当前,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往往都是根据这所学校的升学率、重点率,而学校转过头来就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最主要的依据。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人的教育不同于机器化生产,不是可以成批制造、简单复制的。教育的对象是人,而每一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每一个人都具有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与此相适应,针对每个人也都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方式,这就是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经常提到的,要用多把尺子量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各式各样的人才,选拔出各式各样的人才。应试能力只是一个人全部能力的一部分,假如简单地以考试成绩评价人、选择人,那么韩寒肯定就要被社会淘汰,数学零分的钱钟书肯定也不会进入清华园学习,甚至当年的钱学森也会因为考试成绩没有拿到第一而失去赴美留学的机会。
更何况,中考也好,高考也罢,都只不过是人生长跑中刚刚迈出的几步,真正的较量来日方长。曾有多个课题组都针对我国恢复高考以来的高考状元进行过研究,研究的结果令人大跌眼睛。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状元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在目前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
所以,简单地以考试成绩评价一个人,以升学率评价一所学校,是造就大批“庸才”的捷径。钱学森生前曾经提出“钱学森之问”——当代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顶尖的人才?我想,人才评价方式的单一化肯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我们就可能会失去一个偏才、一个怪才,甚至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我们就可能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失去自身发展的特质,失去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让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看不到自己的前景,失去人生的希望,失去生存下来的理由。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责怪这些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也要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给了这些孩子一个不跳楼的理由?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