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乡村教师倒苦水:政府重视被转换成各种检查

2014年09月18日11:26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乡村教师倒苦水:政府重视被转换成各种检查

人民网北京17日电(记者申宁 实习生田畅)“三年来我一直在个人前途和个人坚守两者之间摇摆着。我们这里存在的教育问题众多,不容乐观,亟待解决啊!”9月9日,本网刊发的一位乡村教师的来信,引发了人们对农村为何留不住优秀教师的思考,网友杨老师在微博中这样留言。这位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老师存在检查多、教学任务重、手中钱紧、住房困难等诸多不易。

检查多,见效少

“国家重视乡村孩子的教育,所以我们很受政府重视,但这重视很多都转换成了各种检查。”采访中杨老师反复强调:“我们这儿教学不是老师的主业了, 应付各项检查成了老师的主要任务,一线教师教学负担已经够重了,教育部门还天天检查这检查那。我们不得不陪他们搞检查、应付他们的检查, 现在学校不像学校了,像个政府部门了。”

据杨老师介绍,上面检查的项目很多,比如孩子每天的体温,教室的消毒、学生疫苗、传染病、消防安全、消防演练、学生运动会准备等。对于老师,会检查集体备课情况、听评课、班会、集体教研、教案、德育检查(少先队等)、教师技能比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推广(编书等)、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等等。几乎每周都有检查,多的时候一周检查三四次。

杨老师说,一般都是教育局或者乡镇中心学校到各校检查,各个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有积分评比,如果学校犯错或者工作消极就会被扣分,最终的积分关系到年终各个学校的评比,还和优秀教师的评比、职称的评选挂钩。记者问起这些检查有没有用时,杨老师干脆地说“无用,就对卫生情况有点用。这些检查大多走个过场,但我们学校这边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撑,就拿检查集体备课这个例子来说,实际就是检查备课的记录表、计划表、会议记录等。这些大量的材料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写,瞎写、突击写、百度写。”

老师少,包班多

杨老师所在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 每班学生70多名, 教师70余人中代课教师30多人。因为师资匮乏,59岁的高龄老教师仍冲在教学前线。杨老师还统计了其学校教师的出生日期,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老教师会在近五年内退休。即便这样,政府依旧不大量招聘正式教师,原因据说是正式教师的工资以及五险一金等支出对政府财政有压力。

杨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中部某省的省会乡村,并不偏远,他说在一些偏远山区,因为老师的缺失,普遍存在一种 “包班”现象。这么多门的备课、教学,老师们都感到力不从心。即使不“包班”,一个班也只开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这些基础学科,同样一个老师负责。 (包班: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的所有课程,并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按照国家规定应开设的课程,小学每个年级至少有9门课程,除语数英之外还有美术、音乐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性强的课程)。

挣钱少、住房难

杨老师还反映,教师的工资主要依据职称等级来制定标准,这造成年轻教师工资偏低,在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上下徘徊,年轻教师还面临婚姻、住房等各项社会压力,微薄的收入是年轻的老师离开农村的很大原因,尤其是国家组织的特岗教师。

记者询问了杨老师的日常花销,杨老师说:“虽然是乡村,但物价并不比城里的低,甚至有些商品城市价格更低,给你举个例子,我上个月吃饭大约花了六百,话费一百,交通一百,理发、买些日常用品二百。除去这些虽然还有几百块,但还要随礼,一次就得二百所以攒不下钱。我这里的待遇比起其他地方还好很多,所以我很能理解那些没有‘留下来’的老师。”今年是杨老师工作的第四个年头,问其攒了多少钱,他说“惭愧”完全没有攒下来钱,与女朋友相处多年,想结婚,但一直苦于买不起房子……

现在招聘教师基本都不限制户籍,农村教师较缺,所以新招聘的教师大部分都分到农村乡镇。他们买房子就出现一个矛盾问题,如果在所在的集市、郊区乡镇买房子,不像城市的教师能申请公租房或者经济适用房,但如果在城市买房,虽然有住房政策,但是离得太远,数量又有限。

杨老师说:“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子不支持住房公积金贷款,乡镇政府也不支持农村教师建集资房,所以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很难买房子,即使有住房公积金也用不上。我们男教师买不起房子也就很难成家。乡镇的房子五六千左右,也就是我们工资的三倍左右。即使有些乡镇商品房也能够贷款,但首付在12万以上月供三千也让我觉得承担不起。

杨老师算过一笔账,不吃不喝攒三十年才能买的上一个八十平米的房子,“我这地方还算不错,有住房补贴,一个月100-160元,别的地方教师连住房补贴都没有。”

“蜡烛”、“春蚕”也平凡

最近微博上有个很有名的段子,教师节,一个学生给其年轻的老师送了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您这么年轻为什么不去自由的生活?” 杨老师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长久的无言,他说:“我现在二十多岁,每日两点一线,日常生活被局限在学校附近3公里范围内,日子被上课、批改作业、备课、应付检查填满,寂寞、单一、几十年后被一眼望穿。三年来我一直在个人前途和个人坚守(教书育人)两者之间摇摆着。”

世人常常称老师为 “蜡烛”、“春蚕”,但这美誉对杨老师来说却是份压力,他说,“每逢让孩子们写关于老师的作文,他们都引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却想说,让我做‘蜡烛’或‘春蚕’,我可能真做不到,但我可以成为一个辛勤的园丁,我觉得教书育人,给孩子传授知识,潜移默化地教导他们做人是件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但如果总因为我们是蜡烛、园丁就要求我们燃烧自己,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觉得走出乡村就是一种功利的表现,那我们这些教师就太委屈了。总能看到电视上放那些舍己为孩子的乡村老师的故事,但我想说,大多的乡村教师也很平凡,不能达到成为蜡烛的境界,但乡村孩子们的成长更多的还是要靠我们这些很平凡、但同样做着良心活的乡村老师们。” 

(责编:田畅、熊旭)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